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情绪对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影响研究--以中日品牌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9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1 理论意义第8页
        1.2.2 现实意义第8-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9-14页
    2.1 来源国效应研究概述第9-11页
        2.1.1 来源国效应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表现第9页
        2.1.2 来源国效应在不同产品类别中的表现第9-10页
        2.1.3 基于消费者角度对来源国效应的调控第10-11页
    2.2 研究方法介绍第11-12页
        2.2.1 顺序启动技术的实验程序第11页
        2.2.2 顺序启动技术的研究范式第11页
        2.2.3 启动范式的具体方法第11-12页
    2.3 情绪与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关系研究第12页
    2.4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第12-13页
    2.5 总结第13-14页
第三章 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品牌的外显态度第14-17页
    3.1 研究目的第14页
    3.2 研究假设第14页
    3.3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14-15页
        3.3.1 研究工具第14页
        3.3.2 被试第14页
        3.3.3 研究程序第14-15页
    3.4 研究结果第15页
        3.4.1 外显层面对于中日品牌的总体态度表现第15页
        3.4.2 外显层面对于中日品牌的各个维度的具体表现第15页
    3.5 讨论第15-17页
第四章 实验研究:情绪(自豪感/愤怒感)对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内隐态度研究第17-29页
    4.1 研究目的第17页
    4.2 研究假设第17页
    4.3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17-20页
        4.3.1 实验设计第17-18页
        4.3.2 被试第18页
        4.3.3 实验材料第18页
        4.3.4 实验程序第18-20页
            4.3.4.1 预实验第18-19页
            4.3.4.2 式实验第19-20页
    4.4 研究结果第20-26页
        4.4.1 控制组实验结果第20-22页
            4.4.1.1 不考虑产品类别,仅分析产地与评价词之间的反应时关系第20页
            4.4.1.2 加入对产品类别的考虑,分析不同产品类别之间的态度差异第20-22页
                4.4.1.2.1 对于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1页
                4.4.1.2.2 对于不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1页
                4.4.1.2.3 对于虚拟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1-22页
        4.4.2 自豪组实验结果第22-24页
            4.4.2.1 不考虑产品类别,仅分析产地与评价词之间的反应时关系第22页
            4.4.2.2 加入对产品类别的考虑,分析产地与不同产品类别之间的态度差异第22-24页
                4.4.2.2.1 对于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3页
                4.4.2.2.2 对于不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3-24页
                4.4.2.2.3 对于虚拟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4页
        4.4.3 愤怒组实验结果第24-26页
            4.4.3.1 不考虑产品类别,仅分析产地与评价词之间的反应时关系第24-25页
            4.4.3.2 加入对产品类别的考虑,分析不同产品类别之间的态度差异第25-26页
                4.4.3.2.1 对于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5页
                4.4.3.2.2 对于不熟悉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5-26页
                4.4.3.2.3 对于虚拟类产品品牌的内隐态度情况第26页
    4.5 讨论第26-29页
        4.5.1 控制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26-27页
        4.5.2 自豪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27-28页
        4.5.3 愤怒感对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影响作用第28-29页
第五章 综合讨论第29-3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30-31页
    6.1 研究结论第30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附录第35-37页
致谢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响手机选择偏好的视觉特征研究
下一篇:正念缓冲死亡焦虑及死亡提醒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