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文章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沧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治理现状 | 第15-21页 |
(一) 沧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源 | 第15-16页 |
(二) 沧州市农村污染治理现实发展状况 | 第16-21页 |
二、沧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 第21-25页 |
(一) 环境治理手段缺乏多样性 | 第21-22页 |
(二)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量薄弱 | 第22-23页 |
(三) 污染治理措施存在不足 | 第23页 |
(四) 环境监管部门政令不一 | 第23-25页 |
三、沧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原因 | 第25-30页 |
(一) 环境治理信息不对称 | 第25-26页 |
(二) 地方政府存在短视行为 | 第26-27页 |
(三) 市场调节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 第27-28页 |
(四) 忽视公众参与决策监督的重要性 | 第28页 |
(五) 技术创新薄弱制约环境污染治理 | 第28-30页 |
四、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30-34页 |
(一) 日本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30-31页 |
(二) 北京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31-34页 |
五、沧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34-43页 |
(一) 建立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 第34-36页 |
(二) 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 | 第36-38页 |
(三)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污染综合治理 | 第38-39页 |
(四) 提高公众参与度 | 第39-41页 |
(五) 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