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1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3.2.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3.2.2 网络检索法 | 第14-15页 |
3.2.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法 | 第15页 |
3.2.4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法 | 第15-16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1 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页 |
1.1 上市公司 | 第17页 |
1.2 公司绩效 | 第17页 |
1.3 公司绩效评价 | 第17页 |
2 相关研究理论辨析 | 第17-18页 |
2.1 区位论 | 第17-18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3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8页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3.1 国外关于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3.1.1 杜邦分析法 | 第20-21页 |
3.1.2 沃尔分析法 | 第21页 |
3.1.3 数据包络分析(DEA) | 第21页 |
3.1.4 经济增加值(EVA) | 第21页 |
3.1.5 平衡记分卡(BSC) | 第21-22页 |
3.2 国内关于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3.2.1 杜邦分析法 | 第22页 |
3.2.2 沃尔分析法 | 第22页 |
3.2.3 数据包络分析(DEA) | 第22-23页 |
3.2.4 经济增加值(EVA) | 第23页 |
3.2.5 平衡计分卡(BSC) | 第23-24页 |
3.2.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24页 |
3.2.7 因子分析法 | 第24-25页 |
3.3 国内外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27页 |
3.3.1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 | 第25页 |
3.3.2 独立董事制度与经营绩效 | 第25-26页 |
3.3.3 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 | 第26页 |
3.3.4 高管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 | 第26-27页 |
4 研究述评与启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上市公司地理分布特征及差异 | 第28-34页 |
1 上市公司数量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2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分布特征 | 第30-34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时空演化特征 | 第34-45页 |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34页 |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1.2.1 盈利能力 | 第35页 |
1.2.2 偿债能力 | 第35页 |
1.2.3 营运能力 | 第35页 |
1.2.4 发展能力 | 第35页 |
2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 第35-40页 |
2.1 因子分析法 | 第35-36页 |
2.2 测量指标选取 | 第36页 |
2.3 样本选择 | 第36-37页 |
2.4 因子分析的过程 | 第37-40页 |
2.4.1 指标的趋同化处理 | 第37页 |
2.4.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7页 |
2.4.3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 第37-38页 |
2.4.4 提取公共因子 | 第38页 |
2.4.5 公共因子命名 | 第38-39页 |
2.4.6 因子得分模型 | 第39-40页 |
2.4.7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综合得分 | 第40页 |
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1 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时空演化特征 | 第40-43页 |
3.1.1 全局自相关 | 第40页 |
3.1.2 局部自相关 | 第40-43页 |
3.2 省级行政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时空演化特征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5-51页 |
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页 |
2 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 第45-49页 |
2.1 变量设计 | 第45-46页 |
2.2 分析过程 | 第46-49页 |
2.2.1 提取公共因子 | 第46-47页 |
2.2.2 因子得分模型 | 第47-48页 |
2.2.3 回归模型 | 第48-49页 |
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52-53页 |
2.1 研究创新 | 第52页 |
2.2 研究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