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 协商民主的研究 | 第11页 |
(二) 协同共治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 | 第12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 第14-15页 |
(五) 创新性研究 | 第15-16页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 社区社会组织 | 第16页 |
(二) 社区居民议事会 | 第16-17页 |
(三) 社区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X市F社区“街道房屋租赁自管委员会”项目设计 | 第18-27页 |
一、项目背景 | 第18-19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8页 |
(二) 社区背景 | 第18-19页 |
1. 社区概况 | 第18页 |
2. 社团概况 | 第18-19页 |
3. 人员介绍 | 第19页 |
二、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三、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四、优势分析 | 第21-22页 |
(一) 资源配置 | 第21页 |
(二) 风险评估 | 第21页 |
(三) 规避风险的措施 | 第21-22页 |
五、项目目标 | 第22页 |
(一) 成立一个组织 | 第22页 |
(二) 提供一项服务 | 第22页 |
(三) 建立一个自治机制 | 第22页 |
(四) 加强一类管理 | 第22页 |
六、项目分工 | 第22-24页 |
(一) 前期准备与人员分工 | 第22-23页 |
(二) 目标群体入场 | 第23-24页 |
七、项目预期绩效 | 第24-25页 |
(一) 项目收益 | 第24页 |
(二) 个人体会 | 第24页 |
(三) 社工点评 | 第24-25页 |
八、项目技术与方法 | 第25-27页 |
(一) 总的技术体系:开放空间会议 | 第25页 |
(二) 参与式需求调查技术 | 第25页 |
(三) 资源链接技术 | 第25页 |
(四) 参与式绩效评估技术 | 第25页 |
(五) 破冰游戏法、谈话棒技术 | 第25-26页 |
(六) 卡、归、打、签、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X市F社区“街道房屋租赁自管委员会”项目实施 | 第27-37页 |
一、项目步骤 | 第27-33页 |
第一步: 准备阶段,锁定目标人群 | 第27页 |
第二步: 第一次聚齐目标人群,互相认识 | 第27-28页 |
第三步: 需求调查和导入话题 | 第28-30页 |
第四步: 罗马街走访,发现潜在领袖人物 | 第30页 |
第五步: 开放空间会议、运用卡、归、打、签技术 | 第30-31页 |
第六步:多次开展活动,并拟定初步管理公约 | 第31-32页 |
第七步:成立社团,并制定相关章程和条约 | 第32-33页 |
二、项目收益 | 第33-37页 |
(一) 人的变化 | 第33-34页 |
(二) 社区的变化 | 第34页 |
(三) 社会组织的变化 | 第34页 |
(四) 社工在项目运作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五) 社工对项目运作的改进建议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协商自治要素分析 | 第37-39页 |
一、社区制度要素 | 第37页 |
二、社区项目流程要素 | 第37页 |
三、社区居民要素 | 第37-38页 |
四、社区社会组织要素 | 第38页 |
五、社区社会工作者要素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社区协商推进居民自治的路径 | 第39-42页 |
一、协商自治需要完善制度 | 第39页 |
二、协商自治需要培育主体 | 第39-40页 |
三、协商自治需要规范流程 | 第40页 |
四、协商自治需要创新协商形式 | 第40-41页 |
五、协商自治需要落实协商成果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一、学术著作 | 第45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