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概述 | 第8-9页 |
1.2 光助Fenton反应 | 第9-12页 |
1.2.1 均相光助Fenton反应 | 第9-10页 |
1.2.2 异相光助Fenton反应 | 第10-12页 |
1.3 金属酞菁化合物 | 第12-14页 |
1.3.1 酞菁与金属酞菁化合物的概述 | 第12-13页 |
1.3.2 金属酞菁化合物的催化活性 | 第13-14页 |
1.4 响应曲面分析法 | 第14-17页 |
1.4.1 响应曲面分析法的概述 | 第14页 |
1.4.2 响应曲面的建立 | 第14-17页 |
1.4.3 响应曲面分析法的应用 | 第17页 |
1.5 论文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1.5.1 论文研究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2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活性测试 | 第19-3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2 水滑石前体的制备 | 第20页 |
2.1.3 四磺酸铁酞菁的制备 | 第20页 |
2.1.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2.1.6 催化活性测试实验 | 第22页 |
2.1.7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2-29页 |
2.2.1 样品表征结果 | 第22-27页 |
2.2.2 FePcS-LDH可见光辐射下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FePcS-LDH异相可见光助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参数优化 | 第31-4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3.1.2 催化反应实验 | 第32页 |
3.1.3 P-B设计 | 第32-33页 |
3.1.4 箱线图设计(BBD设计) | 第33页 |
3.1.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实验 | 第33-34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2.1 P-B设计 | 第34-35页 |
3.2.2 BBD设计 | 第35页 |
3.2.3 FePcS-LDH异相光助芬顿催化降解MB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第35-37页 |
3.2.4 FePcS-LDH异相光助芬顿催化降解MB的响应面分析 | 第37-39页 |
3.2.5 FePcS-LDH异相光助芬顿催化降解MB的稳定性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FePcS-LDH异相可见光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机理探讨 | 第43-4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4.1.2 催化反应实验设计 | 第44页 |
4.1.3 活性物种检测方法 | 第44-45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4.2.1 FePcS-LDH异相可见光芬顿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物种 | 第45-47页 |
4.2.2 FePcS-LDH异相可见光芬顿反应体系中活性物种的产生路径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创新点 | 第49-50页 |
5.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