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9页 |
1 杂种优势的利用简史与现状 | 第7-8页 |
2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 第8-14页 |
·显性基因连锁假说 | 第8-9页 |
·超显性假说 | 第9页 |
·核质基因组互作与杂种优势 | 第9页 |
·杂种自组织理论 | 第9页 |
·遗传振动合成学说 | 第9-10页 |
·基因的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10-11页 |
·调控基因的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11页 |
·DNA 甲基化与杂种优势 | 第11-12页 |
·等位基因与杂种优势 | 第12-13页 |
·其他假说 | 第13-14页 |
3 BT2 基因和RbcS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及BT2 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RUBP 羧化酶及RbcS 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5 个玉米产量有关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19-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Bt2 基因、RbcS 基因克隆及等 位杂合位点分析 | 第26-53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菌种 | 第26页 |
·酶和试剂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3页 |
·总RNA 提取 | 第27-28页 |
·RT-PCR 扩增BT2 基因和RbcS 基因cDNA | 第28-29页 |
·PCR 扩增片段回收 | 第29-30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连接反应 | 第31页 |
·Ecoli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1页 |
·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 | 第31-32页 |
·质粒提取 | 第3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目的序列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53页 |
·BT2 基因和RbcS 基因克隆电泳图 | 第33-34页 |
·BT2 基因和RbcS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45页 |
·杂合位点优势分析 | 第45-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BT2 基因和RbcS 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53-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玉米材料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实时定量PCR 引物设计 | 第53-54页 |
·总RNA 提取 | 第54页 |
·反转录 | 第54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54-55页 |
·荧光定量PCR 数据分析 | 第55-58页 |
·BT2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56-57页 |
·RbcS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9-62页 |
·玉米产量有关性状表现分析 | 第59-60页 |
·显著性分析 | 第59-60页 |
·中亲优势分析 | 第60页 |
·BT2 基因和RbcS 基因杂合等位位点优势分析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