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旗人司法制度的创建期(女真兴起——清军入关前)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八旗创立以前的司法制度 | 第12-14页 |
一、八旗创立以前的社会组织形式 | 第12-13页 |
二、部落首领的司法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八旗创立以后的司法制度 | 第14-18页 |
一、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 第14-17页 |
二、皇太极统治时期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旗人司法制度创建期的特点 | 第18-23页 |
一、传统民间司法形式逐渐为国家司法形式所取代 | 第19页 |
二、司法机构的层级由简到繁 | 第19-20页 |
三、司法制度的民族性增强 | 第20-21页 |
四、司法制度的发展呈现不稳定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旗人司法制度的鼎盛期(清军入关——清中期) | 第23-37页 |
第一节 中央司法机构及其职权 | 第23-28页 |
一、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 第23-24页 |
二、国家专门的八旗司法机构 | 第24-25页 |
三、国家司法机构 | 第25-26页 |
四、国家其他部门对旗人的司法管辖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地方(基层)司法机构及其职权 | 第28-32页 |
一、京师驻防旗人的司法机构 | 第28-30页 |
二、东北留守旗人的司法机构 | 第30-32页 |
三、直省驻防旗人的司法机构 | 第32页 |
第三节 旗人司法制度鼎盛期的特点 | 第32-37页 |
一、旗人司法体系在国家制度层面更加完整 | 第32-33页 |
二、旗人司法制度出现层次性 | 第33页 |
三、旗人司法制度的地方性差异明显 | 第33-34页 |
四、佐领的司法职能进一步弱化 | 第34页 |
五、血缘组织完全丧失司法职能 | 第34-35页 |
六、“旗民分治”司法理念逐渐明确 | 第35页 |
七、实践中旗民开始出现司法管辖趋同的倾向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旗人司法制度的衰亡期(清末——清帝逊位)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清中期以后八旗制度的衰落 | 第37-39页 |
一、八旗生计问题 | 第37-38页 |
二、旗人犯罪日渐突出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旗民一体化的呼声 | 第39-42页 |
一、清末内忧外患,民族矛盾尖锐 | 第39-41页 |
二、外来民族主义思想流行 | 第41-42页 |
三、旗民一体化的呼声 | 第42页 |
第三节 旗人司法制度的变革与废止 | 第42-46页 |
一、中央司法制度的变革 | 第43-44页 |
二、地方司法制度的变革 | 第44-45页 |
三、旗人司法制度的废止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旗人司法制度的发展规律与启示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旗人司法制度的发展规律 | 第46-49页 |
一、司法制度文化是民族心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 | 第46-47页 |
二、传统民族习惯必然让位于国家正式制度 | 第47-48页 |
三、国家司法制度必然走向统一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旗人司法制度发展的启示 | 第49-53页 |
一、国家司法制度去民族化是必然趋势 | 第49-50页 |
二、吸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中可资借鉴的法律理念 | 第50-51页 |
三、正确对待各民族群众的诉讼权利 | 第51-52页 |
四、司法改革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