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4 职业卫生相关公共管理学理论 | 第10-12页 |
1.4.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10页 |
1.4.2 责任政府理论 | 第10-11页 |
1.4.3 效益联系者理论 | 第11页 |
1.4.4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1-12页 |
1.5 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1.5.1 职业病防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 第12页 |
1.5.2 职业病防治是创建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 | 第12-13页 |
1.5.3 职业病防治是多个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2.1 现场调查内容 | 第14页 |
2.2.2 工作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以及从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 | 第14-1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3.1 文献复习 | 第15页 |
2.3.2 咨询专家 | 第15页 |
2.3.3 问卷调查 | 第15页 |
2.3.4 体检数据的收集 | 第15页 |
2.3.5 作业场所苯浓度检测 | 第15-16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16-18页 |
2.4.1 实验的设计 | 第16页 |
2.4.2 调查的实施 | 第16页 |
2.4.3 数据的整理 | 第16页 |
2.4.4 可行性和依从性 | 第16-1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8-29页 |
3.1 被调查的企业情况 | 第18-20页 |
3.1.1 企业的基础信息 | 第18页 |
3.1.2 接苯员工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3.2 职业卫生服务开展的情况 | 第20-24页 |
3.2.1 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现况 | 第20-21页 |
3.2.2 从业人员在企业接受职业卫生服务的情况 | 第21-22页 |
3.2.3 员工个人防护行为 | 第22-23页 |
3.2.4 企业用于职业卫生的经费用途分布 | 第23-24页 |
3.3 接触苯的健康风险评估 | 第24-26页 |
3.3.1 从业人员苯的外暴露浓度的检测及分析 | 第24页 |
3.3.2 劳动者的致癌和非致癌的风险评估 | 第24-26页 |
3.4 职业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4.1 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概况 | 第26页 |
3.4.2 检查结果的分析 | 第26-27页 |
3.4.3 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4 研究讨论 | 第29-36页 |
4.1 辖区苯中毒防控体系 | 第29页 |
4.2 涉苯企业和涉苯人员的特征 | 第29-32页 |
4.2.1 涉苯企业类型以小型私营为主 | 第29-30页 |
4.2.2 职业危害因素具有行业聚集性 | 第30-31页 |
4.2.3 从事接苯作业的多为男性,年龄较轻,且大多来自外地 | 第31页 |
4.2.4 接苯员工流动性较大 | 第31-32页 |
4.3 职业危害因素的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4.3.1 涉苯作业对劳动者有害,特别是女性工人 | 第32页 |
4.3.2 多数企业的车间苯浓度已合格,但仍存问题 | 第32-33页 |
4.4 企业职业卫生服务情况 | 第33-36页 |
4.4.1 企业职业卫生服务工作普及率较高 | 第33页 |
4.4.2 作业工人个人防毒口罩佩戴率太低 | 第33-34页 |
4.4.3 作业工人职业病危害因素知晓率较高 | 第34-35页 |
4.4.4 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率太低 | 第35页 |
4.4.5 职业卫生经费利用效率太低 | 第35-36页 |
5 对策与建议 | 第36-39页 |
5.1 落实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 第36页 |
5.1.1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健全适合地方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 | 第36页 |
5.1.2 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效率 | 第36页 |
5.2 探索适合瓯海区的职业卫生服务模式 | 第36-37页 |
5.2.1 学习国外的防控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36-37页 |
5.2.2 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 第37页 |
5.3 积极开展涉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 | 第37页 |
5.4 寻找含苯生产原料的替代品 | 第37页 |
5.5 优化企业的涉苯作业工序 | 第37-38页 |
5.6 强化职业卫生防护培训 | 第38-39页 |
6 经验与不足 | 第39-40页 |
6.1 经验 | 第39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表 | 第44-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