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黄家岭隧道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页 |
2.2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第14-16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2.2 水系 | 第15页 |
2.2.3 气象 | 第15页 |
2.2.4 地震动参数 | 第15-16页 |
3 工程地质特征 | 第16-18页 |
3.1 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 第16-17页 |
3.2 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4 工程水文地质特征 | 第18-21页 |
4.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18页 |
4.1.1 地表水 | 第18页 |
4.1.2 地下水 | 第18页 |
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18页 |
4.3 隧道通过区水、土化学特征 | 第18-19页 |
4.4 富水性分区 | 第19页 |
4.5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19-20页 |
4.6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 第20-21页 |
5 黄家岭隧道勘探与试验 | 第21-37页 |
5.1 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 第21页 |
5.2 隧道钻探 | 第21-24页 |
5.2.1 岩石质量指标 | 第22-24页 |
5.3 物探 | 第24-34页 |
5.3.1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 第24-27页 |
5.3.2 高密度电法 | 第27-29页 |
5.3.3 综合测井 | 第29-30页 |
5.3.4 物探结论 | 第30-34页 |
5.4 试验 | 第34-37页 |
5.4.1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分析 | 第34-37页 |
6 场地区域稳定性评价 | 第37-39页 |
6.1 地震地质特征 | 第37-38页 |
6.2 断层活动性评述 | 第38页 |
6.3 新构造运动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38页 |
6.4 场地稳定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38-39页 |
7 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39-40页 |
7.1 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 第39页 |
7.2 修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8 黄家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析 | 第40-55页 |
8.1 隧道围岩分级 | 第40-42页 |
8.1.1 辅助坑道隧道围岩分级 | 第42页 |
8.2 隧道及辅助坑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8.2.1 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页 |
8.2.2 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页 |
8.2.3 辅助坑道的进口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8.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43-47页 |
8.3.1 不良地质 | 第43-44页 |
8.3.2 特殊岩土 | 第44-47页 |
8.4 主要地质问题 | 第47页 |
8.4.1 突、涌水(泥) | 第47页 |
8.4.2 围岩失稳 | 第47页 |
8.5 不良地质条件的应对措施 | 第47-55页 |
8.5.1 管理措施 | 第47-48页 |
8.5.2 技术措施 | 第48-55页 |
9 黄家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 | 第55-62页 |
9.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55页 |
9.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第55-60页 |
9.2.1 地质调查法 | 第55-56页 |
9.2.2 物探超前地质预报 | 第56-59页 |
9.2.3 超前地质钻探 | 第59-60页 |
9.3 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及主要工作量 | 第60-62页 |
9.3.1 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 | 第60页 |
9.3.2 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工作量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