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国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朝阳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1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朝阳市太阳能资源情况 | 第15-24页 |
2.1 自然地理情况概况 | 第15页 |
2.2 太阳能资源观测事实分析 | 第15-23页 |
2.2.1 日照时数 | 第16-17页 |
2.2.2 日照百分率 | 第17-18页 |
2.2.3 太阳总辐射 | 第18-20页 |
2.2.4 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 第20-21页 |
2.2.5 太阳总辐射推算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相关技术理论 | 第24-30页 |
3.1 光伏发电原理 | 第24页 |
3.2 系统组成 | 第24-26页 |
3.2.1 电池方阵 | 第25-26页 |
3.2.2 蓄电池组 | 第26页 |
3.2.3 控制器 | 第26页 |
3.2.4 逆变器 | 第26页 |
3.3 系统分类 | 第26-28页 |
3.4 分布式光伏优点和缺点 | 第28页 |
3.5 分布式光伏应用领域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30-36页 |
4.1 光伏阵列配置及设计 | 第30页 |
4.1.1 光伏方阵设计原则 | 第30页 |
4.1.2 光伏阵接线方案设计 | 第30页 |
4.2 光伏发电工程接入电力系统 | 第30-31页 |
4.3 光伏发电阵列的运行方式设计 | 第31-34页 |
4.3.1 跟踪方式选择 | 第31-33页 |
4.3.2 方位角和倾斜角的选取 | 第33-34页 |
4.4 防雷接地和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第34页 |
4.4.1 10k V开关站和逆变器室等建筑物设避雷带。 | 第34页 |
4.4.2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第34页 |
4.5 电站的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 | 第34-3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朝阳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典型设计 | 第36-54页 |
5.1 朝阳电力系统现状 | 第36-39页 |
5.1.1 朝阳地区电源现状 | 第36-38页 |
5.1.2 供电量及供电负荷情况 | 第38-39页 |
5.2 电池选择 | 第39-41页 |
5.3 光伏子方阵串、并联设计 | 第41页 |
5.4 太阳能电池组串单元的排列方式 | 第41-44页 |
5.5 太阳能电池阵列间距的计算 | 第44页 |
5.6 逆变器室布置 | 第44-45页 |
5.7 年上网电量的估算 | 第45-46页 |
5.7.1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分析 | 第45页 |
5.7.2 年上网电量计算 | 第45-46页 |
5.8 分布式光伏电气一次设计 | 第46-50页 |
5.8.1 电气主接线 | 第47-50页 |
5.8.2 防雷接地和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第50页 |
5.9 分布式光伏电气二次设计 | 第50-51页 |
5.9.1 电站的调度和运行方式 | 第50-51页 |
5.9.2 电站的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 | 第51页 |
5.9.3 二次接线 | 第51页 |
5.10 土建工程设计 | 第51-52页 |
5.10.1 站内、结构建筑设计 | 第51-52页 |
5.10.2 场内集电线路设计 | 第52页 |
5.11 财务效益初步分析 | 第52-53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