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5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2.1.1 保障性住房 | 第26-27页 |
2.1.2 社会力量 | 第27-28页 |
2.1.3 PPP | 第28-29页 |
2.1.4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29-30页 |
2.2 我国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演变研究 | 第30-35页 |
2.2.1 历史演变 | 第30-33页 |
2.2.2 取得的成效 | 第33页 |
2.2.3 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2.2.4 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2.3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问题国内外研究 | 第35-43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39页 |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39-42页 |
2.3.3 文献述评 | 第42-43页 |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50页 |
2.4.1 理性选择理论 | 第43-44页 |
2.4.2 计划行为理论 | 第44-45页 |
2.4.3 激励相容理论 | 第45-46页 |
2.4.4 演化博弈理论 | 第46-47页 |
2.4.5 规制理论 | 第47-50页 |
3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国际比较研究 | 第50-66页 |
3.1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分析 | 第50-59页 |
3.1.1 美国LIHTC计划 | 第50-52页 |
3.1.2 荷兰住房协会模式 | 第52-54页 |
3.1.3 德国住房储蓄制度 | 第54-55页 |
3.1.4 英国PFI模式 | 第55-56页 |
3.1.5 香港地区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56-58页 |
3.1.6 台湾地区市场化住宅政策 | 第58-59页 |
3.2 典型模式归纳 | 第59-62页 |
3.2.1 直接参与 | 第59-61页 |
3.2.2 间接参与 | 第61-62页 |
3.3 经验启示 | 第62-66页 |
4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行为研究框架 | 第66-80页 |
4.1 变量选择与假设提出 | 第66-73页 |
4.1.1 价值认同 | 第66-67页 |
4.1.2 责任感 | 第67-68页 |
4.1.3 逐利倾向 | 第68-69页 |
4.1.4 从众心理 | 第69-70页 |
4.1.5 行为意向 | 第70页 |
4.1.6 知识经验 | 第70-71页 |
4.1.7 组织规模 | 第71-72页 |
4.1.8 行为能力 | 第72-73页 |
4.1.9 政策法规的情景调节作用 | 第73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73-75页 |
4.3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第75-80页 |
4.3.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5-78页 |
4.3.2 测量工具的开发 | 第78-80页 |
5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现状调查及行为机理实证研究 | 第80-114页 |
5.1 浙江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 第80-90页 |
5.1.1 基本概况 | 第80-82页 |
5.1.2 数据调查与获取 | 第82页 |
5.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2-89页 |
5.1.4 研究小结 | 第89-90页 |
5.2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行为机理实证研究 | 第90-114页 |
5.2.1 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90-93页 |
5.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93-96页 |
5.2.3 均值和方差检验 | 第96-99页 |
5.2.4 政策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99-103页 |
5.2.5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103-112页 |
5.2.6 研究小结 | 第112-114页 |
6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演化博弈分析 | 第114-130页 |
6.1 演化博弈理论应用现状与适用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6.2 博弈模型构建 | 第115-116页 |
6.2.1 基本假设 | 第115页 |
6.2.2 参与人策略空间 | 第115页 |
6.2.3 基本符号说明 | 第115-116页 |
6.3 静态博弈分析 | 第116-121页 |
6.3.1 最优策略分析 | 第116-118页 |
6.3.2 均衡点分析 | 第118-121页 |
6.4 演化博弈分析 | 第121-127页 |
6.4.1 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 第121-122页 |
6.4.2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 第122-125页 |
6.4.3 演化路径分析 | 第125-127页 |
6.5 实证研究 | 第127-129页 |
6.5.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7-128页 |
6.5.2 实证数值分析 | 第128-129页 |
6.6 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7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政府规制研究 | 第130-142页 |
7.1 政府规制的基本原则 | 第130-131页 |
7.1.1 参与相容约束 | 第130-131页 |
7.1.2 激励相容约束 | 第131页 |
7.2 规制机制框架 | 第131-133页 |
7.2.1 规制的主体与对象 | 第132页 |
7.2.2 规制的目标与工具 | 第132-133页 |
7.2.3 规制的主要思路 | 第133页 |
7.3 规制措施 | 第133-142页 |
7.3.1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133-134页 |
7.3.2 加快立法保障,完善行业规范及制度建设 | 第134-135页 |
7.3.3 提高经济激励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5-137页 |
7.3.4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支持体系 | 第137页 |
7.3.5 加强企业行为的监管评价与过程控制 | 第137-138页 |
7.3.6 优化政府职能设置,成立专业从事住房保障的NGO组织 | 第138-140页 |
7.3.7 优化管理服务手段,提升规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140-142页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2-14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8.2 主要政策建议 | 第143-14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2页 |
附录: 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调查问卷 | 第162-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