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H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2 财务舞弊的博弈理论分析 | 第16-22页 |
2.1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 博弈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2.2.1 博弈论基本理念 | 第18页 |
2.2.2 博弈类型 | 第18-19页 |
2.3 博弈理论分析财务舞弊的可行性 | 第19-22页 |
3 H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概述 | 第22-26页 |
3.1 H公司简介 | 第22页 |
3.2 H公司舞弊事件 | 第22-23页 |
3.3 H公司舞弊分析 | 第23-24页 |
3.3.1 违规操作收入成本,修饰利润 | 第23页 |
3.3.2 虚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 | 第23页 |
3.3.3 自有资金“体内循环” | 第23-24页 |
3.4 H公司舞弊事件处理结果 | 第24-26页 |
4 H公司财务舞弊的博弈分析 | 第26-40页 |
4.1 H公司舞弊事件的博弈主体及期望效用 | 第26-28页 |
4.1.1 H公司的期望效用 | 第26页 |
4.1.2 投资者的期望效用 | 第26-27页 |
4.1.3 中介机构的期望效用 | 第27-28页 |
4.1.4 监管机构的期望效用 | 第28页 |
4.2 H公司舞弊事件的博弈方关系分析 | 第28-35页 |
4.2.1 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博弈 | 第28-30页 |
4.2.2 监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30-32页 |
4.2.3 监管机构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博弈 | 第32-35页 |
4.3 H公司舞弊博弈模型及分析 | 第35-40页 |
4.3.1 初始博弈均衡分析 | 第36-37页 |
4.3.2 初始均衡向理想均衡转换的博弈分析 | 第37-40页 |
5 博弈论视角下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反思 | 第40-46页 |
5.1 企业角度 | 第40-41页 |
5.1.1 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 | 第40页 |
5.1.2 强化监事会职能 | 第40-41页 |
5.1.3 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 第41页 |
5.2 中介机构角度 | 第41-42页 |
5.2.1 完善审计奖惩制度 | 第41-42页 |
5.2.2 强化专业服务 | 第42页 |
5.2.3 推进同业互查制度 | 第42页 |
5.3 监管机构角度 | 第42-46页 |
5.3.1 优化审计聘任制度 | 第43页 |
5.3.2 提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第43-44页 |
5.3.3 强化引导示范职能 | 第44页 |
5.3.4 推行辩方举证制度 | 第44页 |
5.3.5 重视媒体舆论的信息 | 第44-46页 |
6 结论与局限性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