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案、方法和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传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 第14-28页 |
2.1 传统文化的通俗定义、使用和分类 | 第14-20页 |
2.1.1 传统文化的通俗定义 | 第14-16页 |
2.1.2 传统文化的通俗使用 | 第16-18页 |
2.1.3 传统文化的通俗分类 | 第18-20页 |
2.2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2.2.1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定义 | 第20-22页 |
2.2.2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3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立法现状述评 | 第28-34页 |
3.1 国际上,知识产权视阈下对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立法 | 第28-32页 |
3.1.1 国际组织对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立法现状 | 第28-31页 |
3.1.2 各国内国法对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规定 | 第31-32页 |
3.2 我国对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代表性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3.2.1 全国性法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第32页 |
3.2.2 地方性法规或自治条例的规定 | 第32-33页 |
3.3 立法述评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范围的具体认定 | 第34-42页 |
4.1 传统文化权利主体的认定 | 第34-36页 |
4.1.1 全民型权利主体 | 第34-35页 |
4.1.2 社群型权利主体 | 第35-36页 |
4.2 传统文化权利客体的认定 | 第36-37页 |
4.2.1 技艺型传统文化与符标型传统文化 | 第36-37页 |
4.2.2 原生型传统文化与演绎型传统文化 | 第37页 |
4.3 传统文化权利内容的认定 | 第37-41页 |
4.3.1 精神权利 | 第38-40页 |
4.3.2 财产权利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知识产权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建议及展望 | 第42-51页 |
5.1 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42-47页 |
5.1.1 未来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宗旨 | 第42-43页 |
5.1.2 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立法建议 | 第43-47页 |
5.2 传统文化保护的展望:走出“公有领域”的认识误区 | 第47-50页 |
5.2.1 公有领域的法律现状 | 第47-48页 |
5.2.2 公有领域文化应用的发展趋势:从免费文化到公平文化 | 第48-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