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动力电池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3.1 锰酸锂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3.3 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锂离子动力电池失效研究 | 第14-19页 |
1.4.1 锂离子电池失效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4.2 锂离子动力电池失效评估重要性 | 第15-16页 |
1.4.3 磷酸铁锂电池失效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4 三元材料电池失效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论文研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 第21-26页 |
2.1 研究对象与设备 | 第21-22页 |
2.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6 电池性能参数 | 第22-24页 |
2.6.1 电池的电压测试 | 第22-23页 |
2.6.2 电池的内阻测试 | 第23页 |
2.6.3 电池的容量测试 | 第23-24页 |
2.6.4 荷电状态测试 | 第24页 |
2.6.5 放电深度测试 | 第24页 |
2.7 电池的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7.1 OCV-SOC测试 | 第24-25页 |
2.7.2 电池循环测试 | 第25页 |
2.7.3 内阻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外界因素对单体电池衰减的影响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不同倍率下电池的充放电特征曲线 | 第26-27页 |
3.3 放电倍率对电池衰减影响 | 第27-28页 |
3.4 过充、欠充对锂离子电池衰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3.5 SOC估计 | 第30-32页 |
3.5.1 不同状态下的OCV-SOC曲线 | 第30-31页 |
3.5.2 不同倍率下的OCV-SOC曲线 | 第31-32页 |
3.6 放电深度对电池衰减影响 | 第32-3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下单体电池的失效 | 第34-50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34-45页 |
4.2.1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 第34-41页 |
4.2.3 不同倍率下充电上限电压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4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电池内阻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1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负极材料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2 不同充电上限电压对正极材料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差异性单体电池下电池组的功能性失效 | 第50-59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电池成组方案 | 第50-52页 |
5.2.1 连接方案选取 | 第50页 |
5.2.2 电池成组方案选取 | 第50-52页 |
5.3 电池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5.3.1 电池组首次充放电 | 第52-53页 |
5.3.2 不同充电阶段容量研究 | 第53页 |
5.3.3 电池组的循环性能 | 第53-54页 |
5.3.4 成组单体电池内阻研究 | 第54-55页 |
5.4 单体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5-58页 |
5.4.1 单体电池完全充放电后内阻容量变化 | 第55-56页 |
5.4.2 单体电池容量微分曲线分析 | 第56-58页 |
5.5 单体电池重新配组 | 第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