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补偿 | 第17页 |
2.1.2 生态补偿 | 第17页 |
2.1.3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生态价值理论 | 第18页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3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与奖励政策实施概况 | 第21-25页 |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 第21-23页 |
3.1.1 地缘特点 | 第21页 |
3.1.2 生态区位 | 第21-22页 |
3.1.3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2页 |
3.1.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 | 第23-24页 |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 | 第24-25页 |
4 牧民视角下的生态补奖政策效益评价 | 第25-37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4.2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页 |
4.2.1 系统性原则 | 第26页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4.2.3 可比性原则 | 第26页 |
4.2.4 导向性原则 | 第26页 |
4.3 牧民视角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评价 | 第26-35页 |
4.3.1 社会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26-28页 |
4.3.2 生态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28-30页 |
4.3.3 经济效益评价 | 第30-35页 |
4.4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评价结论 | 第35-37页 |
5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5.1 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 第37页 |
5.2 禁牧区牧民生活缺乏持续性保障 | 第37页 |
5.3 牧区科技建设滞后 | 第37页 |
5.4 缺乏长效激励手段 | 第37-38页 |
5.5 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 第38页 |
5.6 补偿金的发放与牧民需求不同步 | 第38-39页 |
6 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39-41页 |
6.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39页 |
6.2 强化草原生态的管理,保证政策实施地区休养生息 | 第39页 |
6.3 用科技加快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 第39页 |
6.4 加强政策的宣传教育 | 第39-40页 |
6.5 建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法律机制 | 第40页 |
6.6 设立草原生态补偿基金,让筹资渠道多元化 | 第40-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