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课题开发预期目标与难点 | 第10页 |
1.3.1 预期目标 | 第10页 |
1.3.2 课题难点 | 第10页 |
1.4 论文的流程与框架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流程 | 第1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2.1 家庭功能理论 | 第12-16页 |
2.1.1 家庭功能的定义 | 第12-13页 |
2.1.2 家庭功能的理论模型 | 第13-14页 |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 | 第14-15页 |
2.1.4 家庭功能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2.2 自我效能感 | 第16-19页 |
2.2.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7-18页 |
2.2.3 自我效能感在自闭症家庭中的延伸应用 | 第18-19页 |
2.3 自闭症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趋势 | 第19-26页 |
2.3.1 自闭症儿童个体本身的研究 | 第19-22页 |
2.3.2 自闭症儿童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 | 第22-26页 |
2.4 实验可用性工程评估研究 | 第26-28页 |
2.4.1 可用性测试的定义 | 第26页 |
2.4.2 可用性的评价维度 | 第26-27页 |
2.4.3 可用性测试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促使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教养干预的设计研究 | 第29-35页 |
3.1 促使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实施教养干预的设计 | 第29-31页 |
3.1.1 促使自闭症患儿家长有效进行教养干预的设计理论模型 | 第29-31页 |
3.2 影响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实施教养干预的因素 | 第31-32页 |
3.3 相关健康类APP研究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自闭症儿童家长认知行为及需求研究 | 第35-51页 |
4.1 群体调研 | 第35-40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4.1.2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4.1.3 调研阶段 | 第36页 |
4.1.4 数据收集 | 第36页 |
4.1.5 数据分析总结 | 第36-40页 |
4.2 典型个案研究 | 第40-49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4.2.2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4.2.3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4.2.4 研究流程设计 | 第41-43页 |
4.2.5 实验阶段 | 第43-47页 |
4.2.6 教养干预结果及评价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促使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实施教养干预的APP原型设计 | 第51-60页 |
5.1 软件功能框架 | 第51-53页 |
5.1.1 家长训练功能介绍 | 第52页 |
5.1.2 家长自诊断功能介绍 | 第52页 |
5.1.3 自闭症儿童家长交流圈功能介绍 | 第52页 |
5.1.4 专家在线功能介绍 | 第52-53页 |
5.2 促使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实施教养干预软件的低保真原型设计 | 第53-56页 |
5.2.1 登录注册页 | 第53页 |
5.2.2 家长训练 | 第53-54页 |
5.2.3 家长诊断 | 第54页 |
5.2.4 交流圈 | 第54-55页 |
5.2.5 专家在线 | 第55-56页 |
5.3 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促使自闭症儿童家长有效实施教养干预软件的可用性评估 | 第60-65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60页 |
6.2 实验步骤 | 第60-61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5-66页 |
7.3 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附录二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