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引言 | 第10-11页 |
二、宪法监督的基本含义 | 第11-18页 |
(一) 宪法监督的相关概念 | 第11-14页 |
1. 宪法监督的相关定义 | 第11-12页 |
2. 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的联系与区别 | 第12-14页 |
(二) 宪法监督制度的起源 | 第14-18页 |
1. 世界宪法监督制度的起源 | 第14-15页 |
2.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起源 | 第15-18页 |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宪法监督模式分析 | 第18-26页 |
(一) 美国:普通法院作为违宪审查主体 | 第18-20页 |
(二) 德国:宪法法院作为违宪审查主体 | 第20-21页 |
(三) 法国:宪法委员会作为违宪审查主体 | 第21-22页 |
(四) 针对不同国家模式的具体分析 | 第22-26页 |
1. 美国模式 | 第22-24页 |
2. 德国模式 | 第24-25页 |
3. 法国模式 | 第25-26页 |
四、我国目前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6-32页 |
(一)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 | 第26-28页 |
(二)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 宪法监督主体复杂、多元 | 第28-29页 |
2. 宪法解释权与审查权相互分离 | 第29页 |
3. 宪法监督审查对象不够合理 | 第29-30页 |
4. 缺乏相应的违宪制裁机制 | 第30-31页 |
5. 宪法不能被司法机关作为裁判依据 | 第31-32页 |
五、我国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 第32-37页 |
(一) 实现宪法的法律性,维护宪法的权威与尊严 | 第32-33页 |
(二) 维护全国人大无上的权威性,保持法制的统一性 | 第33页 |
(三) 限制公权力、保护公民权利 | 第33-34页 |
(四) 有效维护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稳定 | 第34-35页 |
(五) 完善宪法监督,保障“法治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 | 第35-36页 |
(六) 强化宪法宣誓制度的有效性 | 第36-37页 |
六、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构想 | 第37-42页 |
(一) 立足国情,设置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 | 第37-39页 |
1. 立足国情是根本前提 | 第37-38页 |
2.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监督查机构 | 第38-39页 |
(二) 修改相关法律,完善宪法监督程序 | 第39-40页 |
(三) 完善违宪制裁机制 | 第40-41页 |
(四) 促使宪法走进法官的判决书 | 第41-42页 |
七、结语 | 第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