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督促程序概述 | 第10-13页 |
(一) 督促程序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 第10-11页 |
1. 督促程序的概念与内涵 | 第10页 |
2. 督促程序的适用条件 | 第10-11页 |
(二) 督促程序的法律性质 | 第11页 |
(三) 督促程序的特点 | 第11-13页 |
二、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的考察 | 第13-21页 |
(一) 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的域外演进 | 第13-19页 |
1. 德国督促程序的发展与实践 | 第13-15页 |
2. 法国指令程序的沿革与实践 | 第15-17页 |
3. 日本督促程序的演进与实践 | 第17-19页 |
(二) 对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规定的总结和启示 | 第19-21页 |
1. 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使用率很高,而且债务人的异议率低 | 第19页 |
2. 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申请方式多样化 | 第19页 |
3. 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对支付令异议有限制 | 第19页 |
4. 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有较为完备的救济途径 | 第19-20页 |
5. 域外督促程序或者类似程序仅是形式审查 | 第20-21页 |
三、我国督促程序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 第21-26页 |
(一) 我国督促程序的立法发展与现状 | 第21-22页 |
1. 第一次引入督促程序—1991年《民事诉讼法》 | 第21页 |
2. 督促程序的细化—2001年《适用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 第21页 |
3. 督促程序的全新转化—2013年《民事诉讼法》 | 第21-22页 |
(二) 我国督促程序的司法困境 | 第22-24页 |
1. 督促程序申请费设置不合理 | 第22页 |
2. 与一般程序有条件转化的具体规定不全面 | 第22页 |
3. 缺少对债务人滥用异议权的制裁措施和债权人的救济措施 | 第22-23页 |
4. 财产保全未能适用督促程序 | 第23页 |
5. 督促程序的申请方式单一,未进行督促程序电子化改革 | 第23页 |
6. 受案审查标准高,支付令审查两次不合理 | 第23-24页 |
(三) 我国督促程序处于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1. 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不良信用现象愈演愈烈 | 第24页 |
2. 督促程序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24页 |
3. 法律文化滞后,司法观念薄弱 | 第24-26页 |
四、完善我国督促程序的构想 | 第26-30页 |
(一) 完善我国督促程序的意义 | 第26页 |
1. 简便、迅速解决债权债务纠纷 | 第26页 |
2.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减轻司法负担 | 第26页 |
(二) 完善我国督促程序内容的建议 | 第26-30页 |
1. 完善督促程序申请费用 | 第26-27页 |
2. 优化与一般程序的衔接,使其转化更系统、全面 | 第27页 |
3. 追加对债务人滥用异议权的制裁措施和债权人的救济措施 | 第27-28页 |
4. 明确财产保全适用督促程序 | 第28页 |
5. 增设督促程序电子化改革,丰富督促程序申请方式 | 第28-29页 |
6. 缩短受理申请和支付令审查时间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