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简介 | 第11-15页 |
1.2.1 铅酸蓄电池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铅酸蓄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2.3 废铅酸蓄电池的危害 | 第15页 |
1.3 废铅膏预脱硫技术进展 | 第15-20页 |
1.3.1 废铅酸蓄电池的清洁再生工艺 | 第16-17页 |
1.3.2 预脱硫工艺 | 第17-19页 |
1.3.3 预脱硫反应器 | 第19-20页 |
1.3.4 脱硫副产物净化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4.2 研究目的、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1 实验材料及表征 | 第22-23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实验预脱硫评价指标 | 第23页 |
2.2.2 废铅膏预脱硫产物中含硫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粒子研磨表面更新脱硫实验 | 第26-37页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3.2 实验装备和实验原理 | 第27-29页 |
3.2.1 实验装备 | 第27-28页 |
3.2.2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3.3.1 Na_2CO_3的投加方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2 不同转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4 浆液浓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5 表面更新作用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内循环粒子研磨法碳酸铵表面更新脱硫实验 | 第37-46页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4.2 实验装备和实验原理 | 第38-39页 |
4.2.1 实验装备 | 第38页 |
4.2.2 作用原理 | 第38-3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4.3.1 脱硫器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搅拌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3 脱硫剂的投加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4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页 |
4.3.5 浆液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碳酸铵法脱硫副产物净化实验 | 第46-53页 |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5.3.1 脱硫剂投加量对净化的影响 | 第47-49页 |
5.3.2 硫化铵浓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3 pH对净化效果影响 | 第50-51页 |
5.3.4 温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创新点 | 第54页 |
6.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