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移祸巫术诸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31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18-20页 |
三、相关研究概况 | 第20-28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第28-31页 |
第一章 移祸与人:移祸巫术概论 | 第31-59页 |
第一节 移祸巫术的原理 | 第32-37页 |
一、交感巫术原理 | 第32-34页 |
二、移祸巫术原理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先秦秦汉的移祸巫术 | 第37-50页 |
一、文献中的移病巫术 | 第37-40页 |
二、简帛所见移病巫术 | 第40-44页 |
三、转移鬼祟与过咎 | 第44-50页 |
第三节 移祸巫术的特点 | 第50-54页 |
一、移祸对象广泛性 | 第50-52页 |
二、施术者身份多样性 | 第52-53页 |
三、巫术使用便利性 | 第53-54页 |
第四节 移祸巫术的分类与用物例考 | 第54-57页 |
一、移祸巫术的类型 | 第54-55页 |
二、移祸偶人考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二章 移祸与《周礼》:“代王受眚灾”隐义发覆 | 第59-87页 |
第一节 甸师引罪归己说 | 第59-62页 |
第二节 甸师“代王受眚灾”直解 | 第62-65页 |
一、太祝辅助移祸活动 | 第62-63页 |
二、甸师所祷之神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眚灾”与“灾眚”之别 | 第65-73页 |
一、“眚”、“眚灾”诸家观点辨析 | 第65-69页 |
(一)释“眚” | 第65-66页 |
(二)传统注家“眚”、“眚灾”观点 | 第66-69页 |
二、“眚灾”于说商榷 | 第69-72页 |
三、以“眚灾”言先王之不幸 | 第72-73页 |
第四节 “黍稷”与“馨香”关系纠缪 | 第73-79页 |
一、君主以德昭示馨香 | 第73-76页 |
二、鬼神飨祭的前提:有德、诚信 | 第76-78页 |
三、罪的回归抑或代王受过 | 第78-79页 |
第五节 以移祸巫术文饰王德之缺 | 第79-84页 |
一、“代王受眚灾”所隐之义 | 第79-80页 |
二、文饰王德方法的世俗化 | 第8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三章 移祸与职官:“秘祝”源流考论 | 第87-115页 |
第一节 “秘祝”源流考 | 第87-99页 |
一、秘祝称“秘”试析 | 第87-92页 |
二、秘祝“移过”方法探源 | 第92-95页 |
三、文帝除“秘祝” | 第95-96页 |
四、除秘祝的政治意蕴 | 第96-99页 |
第二节 “秘祝”的职官特点 | 第99-103页 |
一、秘祝服务对象的惟一性 | 第99-101页 |
二、秘祝特殊的履职目的:“转嫁”灾祸 | 第101-102页 |
三、秘祝的职官寿命短暂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从“秘祝”看秦汉君主“德”观念的差异 | 第103-113页 |
一、秦君主以功德为“德” | 第103-106页 |
二、秦始皇对天命的扬弃 | 第106-110页 |
三、汉以德政“除秦之敝”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四章 移祸巫术与“止禁巫祠道中者”关系研究 | 第115-135页 |
第一节 文帝未禁移祸之法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祠道中”行为考 | 第119-127页 |
一、祠祝诅 | 第119-120页 |
二、董贤母病与祷于道中 | 第120-123页 |
三、道中的移祸、疗疾行为 | 第123-124页 |
四、国家礼仪中的道中祷祠 | 第124页 |
五、其他道中祠祭行为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止禁巫祠道中者”所禁对象及原因 | 第127-133页 |
一、“止禁巫祠道中者”所禁对象 | 第127-128页 |
二、“止禁巫祠道中者”原因试析 | 第128-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灾异罪己诏对“移祸于己”的借鉴 | 第135-171页 |
第一节 灾异对君主统治的消极影响 | 第135-139页 |
一、人类对自然认知有限 | 第136-137页 |
二、灾异动摇君主统治正当性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罪己以收人心 | 第139-144页 |
一、皇帝的自罪:灾异罪己诏 | 第140页 |
二、灾异罪己诏的常规化 | 第140-142页 |
三、移祸巫术发展的限制条件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移祸礼俗与灾异罪己诏之比较 | 第144-155页 |
一、君主角色不同 | 第145-146页 |
二、罪己之辞表达对象不同 | 第146-147页 |
三、政治效用不同 | 第147-152页 |
四、灾异罪己诏的实质 | 第152-155页 |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灾异罪己诏盛行原因浅析 | 第155-164页 |
一、天命观的双面性 | 第156-159页 |
二、灾异谴告说系统化 | 第159-162页 |
三、重民思想的发展 | 第162-164页 |
第五节 “罪己”政风的影响 | 第164-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1页 |
结语 | 第171-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