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6-37页 |
一 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问题缘起 | 第16-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二) 研究视角与问题的缘起 | 第17-20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20-28页 |
(一) 明代宗藩政治史研究 | 第21-23页 |
(二) 明代宗藩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 第23-25页 |
(三) 明代宗藩生活状态研究 | 第25-27页 |
(四) 对宗藩的分区域研究 | 第27页 |
(五) 文献史实考证 | 第27-28页 |
三 重拾“冷门”:明代藩王再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28-32页 |
(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宗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 第29-31页 |
(二) 新世纪宗藩区域研究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三) 明代藩王研究:“旧题新说” | 第32页 |
四 明代藩王研究的两条线索:“权力分配”与“权利分野” | 第32-34页 |
五 本文基本框架与文献基础 | 第34-37页 |
(一) 本文框架 | 第34-35页 |
(二) 文献基础 | 第35-37页 |
第一章 明代藩王权力格局的奠定:分封与削藩 | 第37-87页 |
一 诸王分封制度的建立 | 第37-42页 |
(一) 朱元璋分封 | 第37-40页 |
(二) 洪武时诸王所拥有的实际权力 | 第40-42页 |
二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分封 | 第42-64页 |
(一) 《皇明祖训》修订状况及解读 | 第43-57页 |
(二)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分封 | 第57-64页 |
三 明初的削藩举措 | 第64-85页 |
(一) 肇始于建文帝 | 第64-65页 |
(二) 明成祖削藩:以解除诸王军事权力为核心 | 第65-69页 |
(三) 朱棣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 | 第69-76页 |
(四) 告发藩王现象的频发与常态化 | 第76-81页 |
(五) 明宣宗削藩的最终完成 | 第81-85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二章 制衡的存在:明代藩王对王府官的权力空间 | 第87-127页 |
一 明代王府官建制沿革 | 第87-96页 |
(一) 王府官草创:盛极一时 | 第87-89页 |
(二) 王府官制的第一次改革:增设文官 | 第89-92页 |
(三) 王府官定制 | 第92-96页 |
二 藩王对王府官的权力范围 | 第96-115页 |
(一) 洪武祖制 | 第96-100页 |
(二) 靖难以后的王府文官 | 第100-111页 |
(三) 靖难以后的王府武官 | 第111-112页 |
(四) 靖难以后的王府内官 | 第112-115页 |
三 王府官“告发”与“欺凌”藩王现象的频繁 | 第115-124页 |
(一) 王府官职责的转变 | 第115-122页 |
(二) 王府官欺凌藩王现象解读 | 第122-124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三章 权力禁忌:明代藩王的政治藩篱 | 第127-183页 |
一 明代藩禁政策考 | 第127-150页 |
(一) 永乐朝:藩禁政策的肇始 | 第127-135页 |
(二) 宣德时期藩禁政策的进一步增强 | 第135-136页 |
(三) 英宗景泰间宗室藩禁政策的增多 | 第136-142页 |
(四) 成弘正三朝:王亲任官政策的讨论及拟定 | 第142-145页 |
(五) 嘉隆两朝对王亲任官政策的调整 | 第145-146页 |
(六) 万历藩禁政策的放开 | 第146-150页 |
二 明代藩王的活动空间 | 第150-166页 |
(一) 禁止诸王奔丧赴京 | 第150-151页 |
(二) 禁止诸王朝觐 | 第151-158页 |
(三) 限制藩王出行,锢于一府之中 | 第158-165页 |
(四) 禁止诸王相见 | 第165-166页 |
三 藩王的婚姻 | 第166-181页 |
(一) 太祖时期藩王婚姻的基本状况 | 第166-170页 |
(二) 永乐朝藩王婚姻政策的转变及基本状况 | 第170-177页 |
(三) 宣德朝藩王婚姻政策的确定 | 第177-181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四章 承载与反抗:明代藩王的政治角色 | 第183-233页 |
一 礼仪事务中的藩王 | 第183-191页 |
(一) 祭祀礼仪 | 第183-187页 |
(二) 劝进及劝立储君等象征性事宜 | 第187-189页 |
(三) 皇帝巡行或出征时居守京师 | 第189-191页 |
二 参与朝政及议论国事 | 第191-197页 |
(一) 劝谏皇帝 | 第191-192页 |
(二) 奏报封地内行政及修造事务 | 第192-193页 |
(三) 为宗室政策建言 | 第193-197页 |
三 藩王与军事 | 第197-202页 |
(一) 奏报边事或地方军情 | 第197-200页 |
(二) 主动请求入伍勤王 | 第200-202页 |
四 藩王与地方官员 | 第202-203页 |
(一) 奏请为官员加官进爵 | 第202页 |
(二) 奏请官员任用 | 第202-203页 |
五 藩王的“义举” | 第203-209页 |
(一) 赈灾 | 第203-204页 |
(二) 助饷 | 第204-207页 |
(三) 补给宗粮 | 第207-208页 |
(四) 献助 | 第208-209页 |
六 权力承载:藩王入主和南明余续 | 第209-225页 |
(一) 藩王入主 | 第209-219页 |
(二) 南明余续 | 第219-225页 |
七 权力反抗:以正德时期的两次藩王叛乱为中心 | 第225-231页 |
(一) 安化王朱寘鐇之乱与刘瑾被除 | 第225-226页 |
(二) 宁王朱宸濠叛乱与武宗荒政的结束 | 第226-231页 |
(三) 藩王叛乱与明代政治文化 | 第231页 |
八 本章小结 | 第231-233页 |
第五章 不可动摇的特权:明代藩王的法律地位 | 第233-277页 |
一 明代藩王司法的法律依据及与国家公法之关系 | 第233-252页 |
(一) 明代藩王法律特权的奠定 | 第233-235页 |
(二) 洪武之后藩王违法处罚的依据及其与国家公法之关系 | 第235-245页 |
(三) 《宗藩条例》与藩王司法 | 第245-252页 |
二 明代藩王违法的司法程序 | 第252-276页 |
(一) 以地方官员为监察主体的监察制度的建立 | 第252-256页 |
(二) 王府查勘及查勘官员构成 | 第256-264页 |
(三) 宣诏入京 | 第264-267页 |
(四) 议罪 | 第267-273页 |
(五) 量刑原则 | 第273-275页 |
(六) 遍谕诸王 | 第275-276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276-277页 |
第六章 政治权力剥夺的经济代价(上):藩王岁禄 | 第277-331页 |
一 洪武到天顺时期的藩王岁禄问题 | 第277-292页 |
(一) 洪武祖制的确定与调适 | 第277-279页 |
(二) 成祖加赐岁禄与藩王欠禄问题的出现 | 第279-282页 |
(三) 仁宗朝增诸王禄与未之国亲王岁禄的确定 | 第282-283页 |
(四) 宣宗朝岁禄折钞的普遍化及藩王告匮现象的出现 | 第283-286页 |
(五) 英宗景泰间:岁禄折银 | 第286-292页 |
二 成化到正德时期的岁禄问题 | 第292-303页 |
(一) 成化朝:藩王岁禄收纳方式规定的出台 | 第292-297页 |
(二) 弘治朝:藩王岁禄开始成为财政负担与朝廷开始削减岁禄 | 第297-301页 |
(三) 正德朝:山西宗室岁禄财政问题的加深与各种补救措施 | 第301-303页 |
三 宗禄引发的财政危机及嘉靖宗禄改革 | 第303-329页 |
(一) 宗禄引发的财政困境 | 第303-311页 |
(二) 朝廷士大夫关于宗室问题的讨论 | 第311-318页 |
(三) 《宗藩条例》出台与宗禄改革 | 第318-328页 |
(四) 万历朝宗禄永额制的出台 | 第328-329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329-331页 |
第七章 政治权力剥夺的经济代价(下):藩王产业 | 第331-361页 |
一 亲王之国前所赐产业 | 第331-336页 |
(一) 明代各朝亲王之国前养赡之资的钦赐情况 | 第331-335页 |
(二) 之国后田产的处置 | 第335页 |
(三) 皇庄与诸王养赡 | 第335-336页 |
二 诸王就藩后的产业 | 第336-359页 |
(一) 洪武到正德:藩王获赐田地的基本情况 | 第337-347页 |
(二) 藩王产业获取方式 | 第347-350页 |
(三) 藩王产业的管理 | 第350-353页 |
(四) 朝廷对诸王田产的基本政策及嘉靖朝的改革 | 第353-358页 |
(五) 福王赐田背后的政治意义 | 第358-359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359-361页 |
第八章 被捆缚的政治意识及其解脱:藩王的精神世界 | 第361-383页 |
一 研究藩王精神世界的意义 | 第361-362页 |
二 文本基础 | 第362-364页 |
三 被捆缚的政治意识 | 第364-373页 |
(一) 以诗言志,志在匡国 | 第364-367页 |
(二) 通过诗歌记录边境和内地战事 | 第367-370页 |
(三) 借诗讽刺时政 | 第370-372页 |
(四) 关心农事 | 第372-373页 |
四 寄情佛道的精神出路 | 第373-382页 |
(一) 淡泊名利、是非和荣辱 | 第373-375页 |
(二) 推崇陶潜,幽居独处 | 第375-377页 |
(三) 参禅求仙,与僧道来往频繁 | 第377-382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382-383页 |
结论 | 第383-388页 |
一 明代藩王的历史际遇 | 第383-385页 |
(一) 被极度限制的政治权力 | 第383页 |
(二) 不能被忽视的政治角色 | 第383-384页 |
(三) 一以贯之的法律特权 | 第384页 |
(四) 日益膨胀的经济优待 | 第384-385页 |
(五) 无法施展的政治抱负 | 第385页 |
二 明代贵族政治的特色与“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 | 第385-386页 |
三 “边缘化”的明代宗室及宋明两代宗室制度之比较 | 第386-388页 |
附录 | 第388-410页 |
参考文献 | 第410-420页 |
后记 | 第420-42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