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3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3-21页 |
2.1 甲状腺的生理作用及其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 第13-14页 |
2.1.1 甲状腺的生理作用 | 第13页 |
2.1.2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及其治疗方式 | 第13-14页 |
2.2 快通道麻醉的发展及其特色 | 第14-16页 |
2.2.1 麻醉的定义及其一般发展 | 第14-15页 |
2.2.2 甲状腺手术麻醉方式 | 第15页 |
2.2.3 快通道麻醉的定义及优点 | 第15-16页 |
2.3 快通道麻醉药物的选择 | 第16-18页 |
2.3.1 芬太尼的优点 | 第16页 |
2.3.2 丙泊酚的优点 | 第16-17页 |
2.3.3 顺阿曲库铵的优点 | 第17页 |
2.3.4 瑞芬太尼的优点 | 第17-18页 |
2.4 麻醉深度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4.1 监测麻醉深度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2.4.2 监测麻醉深度的仪器及方法 | 第19页 |
2.4.3 NARCOTREND的特点及其优势 | 第19-20页 |
2.5 发展与展望 | 第20-21页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1-25页 |
3.1 病例选择和分组 | 第21-22页 |
3.1.1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3.1.2 入选标准 | 第21页 |
3.1.3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3.1.4 分组 | 第21-22页 |
3.2 主要药品及器材 | 第22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3.4 观察及记录指标 | 第23-24页 |
3.4.1 一般监测项目 | 第23页 |
3.4.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 NTS 和 NTI | 第23页 |
3.4.3 两组患者麻醉药总量 | 第23-24页 |
3.4.4 两组患者苏醒期情况和快通道麻醉成功率 | 第24页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5-27页 |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25页 |
4.2 两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NTI比较 | 第25页 |
4.3 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比较 | 第25-26页 |
4.4 两组患者苏醒期情况和快通道麻醉成功率比较 | 第26-2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27-3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