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区块长4+5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 第11-23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1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1-15页 |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1-14页 |
2.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14-15页 |
2.3 构造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2.4“四性”关系研究 | 第16-23页 |
2.4.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16页 |
2.4.2 岩心归位 | 第16-18页 |
2.4.3“四性”关系研究 | 第18-20页 |
2.4.4 有效厚度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23-30页 |
3.1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 第23-26页 |
3.1.1 沉积体系类型划分 | 第23-25页 |
3.1.2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25-26页 |
3.2 砂体展布特征 | 第26-28页 |
3.2.1 长 4+5_2~3段砂体展布特征 | 第26页 |
3.2.2 长 4+5_2~2小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26-27页 |
3.2.3 长 4+5_2~1小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27-28页 |
3.3 油层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3.3.1 长 4+5_2~3段油层分布特征 | 第28页 |
3.3.2 长 4+5_2~2段油层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3.3.3 长 4+5_2~1段油层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0-49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0-32页 |
4.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 | 第30-31页 |
4.1.2 填隙物特征 | 第31-32页 |
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2-36页 |
4.2.1 孔隙和喉道类型 | 第32-33页 |
4.2.2 孔喉微观特征 | 第33-36页 |
4.3 储层物性及宏观展布特征 | 第36-38页 |
4.3.1 长 4+5_2储层物性特征 | 第36页 |
4.3.2 储层物性的宏观展布特征 | 第36-38页 |
4.4 储层的综合评价 | 第38-40页 |
4.5 储层的非均质性 | 第40-49页 |
4.5.1 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 第40-45页 |
4.5.2 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 | 第45-46页 |
4.5.3 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储层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 第49-70页 |
5.1 储层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 第49-64页 |
5.1.1 实验流程 | 第49页 |
5.1.2 地层水水质分析 | 第49页 |
5.1.3 初始速敏和速敏变化实验 | 第49-51页 |
5.1.4 初期水敏和水敏变化实验 | 第51-54页 |
5.1.5 初期盐敏和盐敏变化实验 | 第54-55页 |
5.1.6 温度敏感性 | 第55-59页 |
5.1.7 有效应力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 第59-63页 |
5.1.8 有效应力和温度对岩心渗透率的协同作用 | 第63-64页 |
5.2 储层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64-70页 |
5.2.1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 第64-65页 |
5.2.2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65-66页 |
5.2.3 水驱油实验 | 第66-70页 |
第六章 生产动态分析 | 第70-87页 |
6.1 A17区的产能分析 | 第70-75页 |
6.1.1 A17区的产能分析 | 第71-73页 |
6.1.2 A17区的产油能力分析 | 第73-74页 |
6.1.3 A17区的产水分析 | 第74-75页 |
6.2 产量递减规律 | 第75-87页 |
6.2.1 单井产量递减类型判断 | 第75-77页 |
6.2.2 放压生产条件下水平井井的产能特征 | 第77-79页 |
6.2.3 间歇生产条件下直井的产能特征 | 第79-85页 |
6.2.4 A17区产量递减规律 | 第85-87页 |
第七章 注水效果分析 | 第87-103页 |
7.1 A17区块注水效果分析 | 第87-90页 |
7.1.1 全区注水量情况 | 第87-88页 |
7.1.2 注水动态分析 | 第88页 |
7.1.3 吸水能力 | 第88-90页 |
7.1.4 水驱状况 | 第90页 |
7.2 典型注水井组注水效果分析 | 第90-101页 |
7.2.1 胡 76-52 井组注水效果分析 | 第90-96页 |
7.2.2 胡 78-46 井组注水效果分析 | 第96-101页 |
7.3 A17井区注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101-103页 |
7.3.1 A17井区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02页 |
7.3.2 A17井区注水对策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