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2页 |
1.1 川南高岭石型硫铁矿资源特征、选冶历史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11-15页 |
1.1.1 硫铁矿资源特征 | 第11页 |
1.1.2 硫铁矿选冶历史 | 第11-15页 |
1.1.3 选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5页 |
1.2 选冶方法及其尾矿 ( 渣 ) 特征 | 第15-17页 |
1.2.1 重选 | 第16页 |
1.2.2 重-浮联选 | 第16页 |
1.2.3 浮选 | 第16-17页 |
1.3 川南硫铁矿尾矿 ( 渣 ) 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作水泥原料 | 第17页 |
1.3.2 作水泥活性混合材 | 第17-18页 |
1.3.3 烧制墙体砌块砖 | 第18页 |
1.3.4 导电混凝土掺合料 | 第18-19页 |
1.3.5 作陶瓷原料 | 第19页 |
1.3.6 制备净水剂 | 第19-20页 |
1.3.7 制备微晶玻璃 | 第20页 |
1.3.8 联产白炭黑、铁红和氢氧化铝 | 第20-21页 |
1.4 水泥活性混合材和混凝土矿物外加剂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4.1 水泥活性混合材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2 混凝土矿物外加剂及其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5 偏高岭石作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9-32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处理后尾矿用作水泥混合材的研究 | 第32-45页 |
2.1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32-35页 |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2-34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2 高岭石型硫铁矿浮选尾矿特征 | 第35-36页 |
2.2.1 物理状态 | 第35页 |
2.2.2 化学成分 | 第35页 |
2.2.3 尾矿的矿物成分 | 第35-36页 |
2.3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4.1 研磨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2 处理工艺条件对于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3 研磨时间对比表面积和需水量比的影响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处理后尾矿用作混凝土矿物外加剂的研究 | 第45-55页 |
3.1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46页 |
3.3 试样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坍落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3.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47-49页 |
3.4 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坍落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3.5 试样掺量对混凝土制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3.6 偏高岭石用作水泥混凝土矿物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53-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处理后尾矿在水泥人造石中的应用研究 | 第55-64页 |
4.1 人造石的分类 | 第55-56页 |
4.2 人造大理石的研究现状 | 第56页 |
4.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56-57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4.5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57-58页 |
4.5.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7-58页 |
4.5.2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4.6 不同掺量对人造石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4.6.1 对水泥人造石强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6.2 对水泥人造石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6.3 对水泥人造石对光洁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