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39页 |
1.1 氮循环格局与氮失衡环境效应 | 第14-19页 |
1.1.1 活性氮源格局 | 第14-15页 |
1.1.2 活性氮分配与排放的时空变异 | 第15-17页 |
1.1.3 活性氮排放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1.4 氮失衡的环境效应 | 第18-19页 |
1.2 我国氮污染管控的问题与挑战 | 第19-20页 |
1.3 大气氮排放空间评估方法 | 第20-28页 |
1.3.1 排放清单法 | 第21-23页 |
1.3.2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法 | 第23-24页 |
1.3.3 卫星遥感反演法 | 第24-25页 |
1.3.4 统计模型法 | 第25-27页 |
1.3.5 小结 | 第27-28页 |
1.4 氮足迹理论与方法 | 第28-35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1.4.2 足迹评估方法 | 第30-33页 |
1.4.3 氮足迹评估模型 | 第33-35页 |
1.5 本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第35-39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1.5.2 关键科学问题 | 第36页 |
1.5.3 研究思路 | 第36-39页 |
2 方法与数据 | 第39-64页 |
2.1 农业施肥N_2O时空足迹研究 | 第39-55页 |
2.1.1 评估边界 | 第39-40页 |
2.1.2 方法框架 | 第40-41页 |
2.1.3 DNDC模型模拟 | 第41-44页 |
2.1.4 回归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2.1.5 农业施肥N_2O排放计算 | 第45-46页 |
2.1.6 竹林施肥氮足迹案例研究 | 第46-55页 |
2.2 化石燃料燃烧NO_X时空足迹研究 | 第55-64页 |
2.2.1 评估边界 | 第55-56页 |
2.2.2 数据来源 | 第56-59页 |
2.2.3 理论基础 | 第59页 |
2.2.4 回归模型构建 | 第59-61页 |
2.2.5 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2.2.6 隐含氮足迹核算 | 第62-64页 |
3 农业施肥N_2O足迹模型研究 | 第64-76页 |
3.1 基于DNDC的氮足迹评估模型 | 第64-70页 |
3.1.1 DNDC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64-66页 |
3.1.2 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与选择 | 第66-69页 |
3.1.3 回归模型检验 | 第69-70页 |
3.2 毛竹林施肥氮足迹时空变化 | 第70-72页 |
3.3 讨论 | 第72-74页 |
3.3.1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第72-73页 |
3.3.2 局限与挑战 | 第73-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化石燃料燃烧NO_x足迹模型研究 | 第76-89页 |
4.1 基于灯光遥感技术的NO_x排放模型 | 第76-79页 |
4.2 化石燃料燃烧NO_x足迹的空间格局 | 第79-83页 |
4.3 讨论 | 第83-87页 |
4.3.1 方法比较 | 第83-86页 |
4.3.2 局限与展望 | 第86-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足迹分析在N_2O与NO_x减排管理中应用 | 第89-101页 |
5.1 毛竹施肥N_2O减排管理 | 第89-93页 |
5.1.1 施肥管理对氮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 | 第89-92页 |
5.1.2 分区施肥管理的N_2O减排潜力 | 第92页 |
5.1.3 农业N_2O减排管理对策 | 第92-93页 |
5.2 化石燃料燃烧NO_x减排管理 | 第93-98页 |
5.2.1 基于足迹法的消费型NO_x排放空间格局 | 第93-96页 |
5.2.2 NO_x排放效率的空间差异 | 第96-98页 |
5.2.3 化石燃料燃烧NO_x减排管理对策 | 第98页 |
5.3 面向活性氮管理的足迹分析方法展望 | 第98-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6.1.1 毛竹林施肥N_2O时空足迹 | 第101页 |
6.1.2 化石燃料燃烧NO_x时空足迹 | 第101-102页 |
6.1.3 基于足迹分析的活性氮减排管理对策 | 第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