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1.3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ABS产品结构与性能剖析 | 第23-31页 | 
| 2.1 试验部分 | 第23-25页 | 
| 2.2 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 2.2.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5页 | 
| 2.2.2 熔体流动速率 | 第25-26页 | 
| 2.3 结构剖析 | 第26-31页 | 
| 2.3.1 ABS接枝聚合物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 2.3.2 SAN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27-28页 | 
| 2.3.3 TEM分析 | 第28-29页 | 
| 2.3.4 红外分析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高刚性ABS试验研究 | 第31-36页 | 
| 3.1 试验方案 | 第31页 | 
| 3.2 橡胶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 3.3 EBA用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 3.4 硬脂酸镁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5 共混工艺 | 第34页 | 
| 3.6 稳定试验 | 第34-35页 | 
| 3.7 产品应用试 | 第35页 | 
| 3.8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高抗冲ABS试验研究 | 第36-42页 | 
| 4.1 试验方案 | 第36页 | 
| 4.2 ABS接枝粉料的影响 | 第36-37页 | 
| 4.3 二甲基硅油的影响 | 第37-39页 | 
| 4.4 正交试验 | 第39-40页 | 
| 4.5 共混工艺 | 第40页 | 
| 4.6 稳定试验 | 第40-41页 | 
| 4.7 产品应用试验 | 第41页 | 
| 4.8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双峰分布ABS试验研究 | 第42-63页 | 
| 5.1 双峰分布ABS合成技术路线比较 | 第42页 | 
| 5.2 大庆 100NM小粒径与吉化 300NM大粒径复合双峰分布ABS | 第42-43页 | 
| 5.3 吉化 160NM小粒径与吉化 300NM大粒径复合双峰分布ABS | 第43-46页 | 
| 5.3.1 小粒径胶乳PBL-0702聚合小试试验 | 第43-44页 | 
| 5.3.2 PBL-0702与PBL-0700先接枝后混合 | 第44-45页 | 
| 5.3.3 PBL-0702与PBL-0700先混合后接枝 | 第45-46页 | 
| 5.4 大庆 600NM超大粒径与吉化 300NM大粒径复合双峰分布ABS | 第46页 | 
| 5.5 大庆 350NM超大粒径与吉化 300NM大粒径复合双峰分布ABS | 第46-47页 | 
| 5.6 吉化 450NM超大粒径与吉化 300NM大粒径复合双峰分布ABS | 第47-48页 | 
| 5.7 凝聚配方和工艺 | 第48-49页 | 
| 5.8 混炼掺混配方和工艺 | 第49页 | 
| 5.9 双峰分布ABS微观结构表征 | 第49-50页 | 
| 5.10 小试研究结论 | 第50页 | 
| 5.11 双峰分布ABS与 0215A的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 5.11.1 物耗 | 第50-51页 | 
| 5.11.2 能耗 | 第51页 | 
| 5.12 工业化试验条件推荐 | 第51-53页 | 
| 5.12.1 超大粒径胶乳粒径 | 第51页 | 
| 5.12.2 双峰分布ABS乳液接枝聚合配方和工艺 | 第51-52页 | 
| 5.12.3 凝聚配方和工艺 | 第52页 | 
| 5.12.4 混炼掺混配方和工艺 | 第52-53页 | 
| 5.13 双峰分布ABS工业化试验 | 第53-63页 | 
| 5.13.1 胶乳性能指标分析 | 第54页 | 
| 5.13.2 瓶聚合评价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配方的确定 | 第54-57页 | 
| 5.13.3 聚合投料和控制 | 第57-59页 | 
| 5.13.4 中控数据及胶乳指标 | 第59-60页 | 
| 5.13.5 聚合过程控制情况比较 | 第60-61页 | 
| 5.13.6 转化率以及单釜干基产量情况 | 第61页 | 
| 5.13.7 混合胶乳凝聚 | 第61-62页 | 
| 5.13.8 双峰分布ABS产品性能 | 第62页 | 
| 5.13.9 工业化试验基本结论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