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含CO2流体—泥质岩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及其对盖层封闭性的影响

内容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前言第18-30页
    1 论文依托项目第18页
    2 研究目的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18-22页
        2.1 研究目的第18-20页
        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0-22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6页
        3.1 缓慢渗漏的含CO_2流体与泥质岩相互作用第22-23页
        3.2 快速渗漏的含CO_2流体与泥质岩相互作用第23-25页
        3.3 片钠铝石与超临界CO_2第25-26页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7页
        4.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4.2 技术路线第27页
    5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创新性认识第27-30页
第1章 地质背景第30-43页
    1.1 松辽盆地南部第30-38页
        1.1.1 地理位置和构造单元划分第30-31页
        1.1.2 地层第31-36页
        1.1.3 构造演化第36-37页
        1.1.4 含片钠铝石砂岩分布特征第37-38页
    1.2 民和盆地和窑街煤田第38-43页
        1.2.1 地理位置和构造单元划分第38-39页
        1.2.2 地层第39-41页
        1.2.3 构造演化第41-43页
第2章 含CO_2流体以缓慢渗漏方式与泥质岩夹层和盖层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第43-126页
    2.1 泥质岩夹层特征第43-45页
        2.1.1 I类和II类泥质岩夹层对比第43-45页
        2.1.2 I类泥质岩夹层与含片钠铝石储层的空间分布关系第45页
    2.2 取样和研究方法第45-51页
        2.2.1 取样方法第45-49页
        2.2.2 研究方法第49-51页
    2.3 岩石学特征第51-72页
        2.3.1 I类泥质岩夹层和盖层第51-66页
        2.3.2 II类泥质岩夹层第66-68页
        2.3.3 泥质粉砂岩和砂岩第68-70页
        2.3.4 I类和II类泥质岩对比第70-72页
    2.4 地球化学特征第72-83页
        2.4.1 主量元素第72-74页
        2.4.2 稀土元素第74-77页
        2.4.3 地球化学岩石类型第77-78页
        2.4.4 物源区岩石类型及其风化程度第78-83页
    2.5 碳酸盐矿物的碳源和沉淀顺序第83-102页
        2.5.1 研究区CO_2气藏和浅部油气藏特征第83-86页
        2.5.2 碳酸盐矿物的碳源第86-97页
        2.5.3 含CO_2流体渗漏成因碳酸盐矿物的沉淀顺序第97-102页
    2.6 含CO_2流体渗漏成因叠加成岩作用第102-105页
        2.6.1 自生碳酸盐矿物沉淀第102-103页
        2.6.2 长石矿物溶蚀第103-104页
        2.6.3 自生黏土矿物沉淀第104-105页
    2.7 红岗阶地I类泥质岩的成岩共生序列第105-106页
    小结第106-126页
第3章 含CO_2流体以快速渗漏方式与泥质岩盖层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第126-161页
    3.1 野外特征第126-128页
    3.2 取样和研究方法第128-130页
        3.2.1 取样方法第128-129页
        3.2.2 研究方法第129-130页
    3.3 岩石学特征第130-133页
        3.3.1 方解石脉第130页
        3.3.2 铁结核第130-132页
        3.3.3 泥岩第132-133页
    3.4 地球化学特征第133-144页
        3.4.1 方解石脉第133-137页
        3.4.2 铁结核第137-140页
        3.4.3 泥岩第140-144页
    3.5 流体性质第144-148页
    3.6 铁结核和方解石脉成因第148-151页
    3.7 泥岩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变化第151-153页
        3.7.1 矿物成分第152页
        3.7.2 地球化学成分第152-153页
    小结第153-161页
第4章 含CO_2流体—煤系地层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第161-187页
    4.1 取样和研究方法第161-163页
        4.1.1 取样方法第161-162页
        4.1.2 研究方法第162-163页
    4.2 裂隙充填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第163-170页
        4.2.1 矿物学特征第163-166页
        4.2.2 片钠铝石的产状第166-167页
        4.2.3 片钠铝石的EDS能谱特征第167页
        4.2.4 碳氧同位素特征第167-170页
    4.3 碎屑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第170-172页
        4.3.1 顶板砂岩第170-171页
        4.3.2 煤矸石第171-172页
    4.4 碎屑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特征第172页
    4.5 碳酸盐矿物的碳源第172-179页
        4.5.1 窑街煤田CO_2气的分布与成因第172-174页
        4.5.2 薄膜状片钠铝石的碳源第174-177页
        4.5.3 裂隙充填物中方解石的碳源第177-178页
        4.5.4 碎屑岩中白云石胶结物的碳源第178页
        4.5.5 碎屑岩中菱铁矿胶结物的碳源第178-179页
    4.6 片钠铝石中钠和铝的来源第179-180页
    4.7 薄膜状片钠铝石的成因第180-185页
    小结第185-187页
第5章 含CO_2流体对泥质岩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和本次研究对CCUS的启示第187-201页
    5.1 含CO_2流体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第187-194页
        5.1.1 缓慢渗漏过程第187-193页
        5.1.2 快速渗漏过程第193-194页
    5.2 本次研究对CCUS的启示第194-199页
        5.2.1 含CO_2流体的快速渗漏模型第194-196页
        5.2.2 煤系地层中片钠铝石的发现意义第196-199页
    小结第199-201页
结论第201-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24页
图版第224-244页
图版符号说明第244-2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45-2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第246-247页
致谢第247页

论文共2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基于京东和道口贷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地面移动机器人运行性能检测与综合评价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