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km/h拉簧式受流器强度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2 第三轨受流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受流器—接触轨变形分析 | 第17-31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拉簧式受流器 | 第17-26页 |
| 2.2.1 结构介绍 | 第17-19页 |
| 2.2.2 静力分析 | 第19-22页 |
| 2.2.3 模态分析 | 第22-26页 |
| 2.3 第三轨 | 第26-29页 |
| 2.3.1 结构介绍 | 第26-27页 |
| 2.3.2 第三轨变形分析 | 第27-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3 拉簧式第三轨受流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1-53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建模方案 | 第31-32页 |
| 3.3 车辆模型及受流器基座随机激励 | 第32-38页 |
| 3.3.1 建立车辆模型 | 第33-34页 |
| 3.3.2 轨道不平顺 | 第34-35页 |
| 3.3.3 受流器基座随机激励 | 第35-38页 |
| 3.4 建立受流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38-47页 |
| 3.4.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 3.4.2 受流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 | 第41-44页 |
| 3.4.3 建立受流器刚柔耦合仿真模型 | 第44-47页 |
| 3.5 受流器—第三轨间接触关系 | 第47-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4 拉簧式第三轨受流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 第53-75页 |
| 4.1 引言 | 第53页 |
| 4.2 不同车辆速度影响下 | 第53-57页 |
| 4.3 不同拉簧刚度影响下 | 第57-61页 |
| 4.4 不同摆臂弹性模量影响下 | 第61-66页 |
| 4.5 不同滑靴质量影响下 | 第66-70页 |
| 4.6 滑靴—第三轨间不同接触刚度影响下 | 第70-7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5 第三轨受流系统的受流质量评价分析 | 第75-89页 |
| 5.1 引言 | 第75页 |
| 5.2 受流质量评价指标 | 第75-77页 |
| 5.2.1 动态接触力 | 第75-77页 |
| 5.2.2 滑靴的振动幅度 | 第77页 |
| 5.2.3 离线和离线率 | 第77页 |
| 5.3 仿真结果的受流质量分析 | 第77-88页 |
| 5.3.1 不同车辆速度影响下 | 第78-80页 |
| 5.3.2 不同拉簧刚度影响下 | 第80-81页 |
| 5.3.3 不同摆臂弹性模量影响下 | 第81-83页 |
| 5.3.4 不同滑靴质量影响下 | 第83-85页 |
| 5.3.5 滑靴—第三轨间不同接触刚度影响下 | 第85-87页 |
| 5.3.6 第三轨轨道不平顺 | 第87-8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