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净化装置的离线实验与仿真修正研究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 1.2 柴油机NOx后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 1.3 排气净化消声器 | 第17-19页 |
| 1.3.1 柴油机排气噪声 | 第17-18页 |
| 1.3.2 消除排气噪声的措施 | 第18-19页 |
| 1.3.3 排气净化消声器 | 第19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排气噪声离线仿真实验台的搭建 | 第22-34页 |
| 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2页 |
| 2.1.1 实验台工作原理 | 第22页 |
| 2.2 实验台架设计 | 第22-23页 |
| 2.3 气源选型 | 第23-24页 |
| 2.4 旁通设计 | 第24-25页 |
| 2.5 流量计选型 | 第25-26页 |
| 2.6 前消声部选型 | 第26-27页 |
| 2.7 声源主体设计 | 第27-33页 |
| 2.7.1 调音台的选型 | 第27-28页 |
| 2.7.2 功放与音箱的选型 | 第28-30页 |
| 2.7.3 声控部分的连接 | 第30-31页 |
| 2.7.4 箱体的设计 | 第31-32页 |
| 2.7.5 气密性测试 | 第32-33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离线仿真实验台性能研究 | 第34-48页 |
| 3.1 声学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 3.1.1 声波方程 | 第34-36页 |
| 3.2 消声性能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 3.2.1 传递损失 | 第36页 |
| 3.2.2 插入损失 | 第36-37页 |
| 3.3 离线仿真实验 | 第37-39页 |
| 3.3.1 插入损失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 3.3.2 实验测试仪器介绍 | 第38页 |
| 3.3.3 数据采集准备工作 | 第38-39页 |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3.5 发动机仿真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 3.5.1 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 3.5.2 发动机模型的搭建 | 第42页 |
| 3.5.3 模型验证 | 第42-44页 |
| 3.6 插入损失仿真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3.6.1 排气净化消声器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 3.6.2 插入损失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3.6.3 插入损失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离线仿真实验台测试结果修正研究 | 第48-70页 |
| 4.1 温度对气体属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2 消声器结构修正 | 第49-55页 |
| 4.2.1 扩张式消声器修正 | 第50-55页 |
| 4.3 催化剂载体修正 | 第55-69页 |
| 4.3.1 不同尺寸载体的离线仿真实验 | 第56页 |
| 4.3.2 不同尺寸载体的热态仿真 | 第56-58页 |
| 4.3.3 冷热态插入损失比较 | 第58-61页 |
| 4.3.4 量纲分析与公式拟合 | 第61-67页 |
| 4.3.5 公式验证 | 第67-6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复杂排气净化消声器降噪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 | 第70-82页 |
| 5.1 传递损失计算与分析 | 第71-75页 |
| 5.1.1 传递损失模型建立与改进方案提出 | 第71-73页 |
| 5.1.2 改进方案的验证 | 第73-75页 |
| 5.2 插入损失计算与分析 | 第75-77页 |
| 5.3 排气净化消声器前后压降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82页 |
| 6.2 不足之处和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专利 | 第89-9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