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论文--航天武器论文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国外发展现状第12-26页
        1.2.1 美国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第12-22页
            1.2.1.1 天基红外卫星系统(SBIRS)第13-14页
            1.2.1.2 中段太空实验(MSX)第14-18页
            1.2.1.3 天基空间监视系统(SBSS)第18-20页
            1.2.1.4 天基空间目标高精度星历更新系统STARE第20页
            1.2.1.5 广域空间监视系统WASSS第20-22页
        1.2.2 加拿大天基空间目标探测系统第22-24页
            1.2.2.1 Sapphire卫星第22-23页
            1.2.2.2 NEOSSat计划第23-24页
        1.2.3 其他国家天基空间目标探测技术第24-25页
        1.2.4 国外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系统发展趋势总结第25-26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6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6-29页
第2章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光学系统选型第29-49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成像要求第29-44页
        2.2.1 天基空间目标的探测特性分析第29-34页
            2.2.2.1 目标的入瞳照度第30-31页
            2.2.2.2 目标的等效视星第31-34页
        2.2.2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系统的镜头要求第34-39页
        2.2.3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杂散光抑制第39-44页
            2.2.3.1 杂散光主要来源第39-42页
            2.2.3.2 杂散光分析第42-44页
    2.3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选型第44-48页
        2.3.1 表面类型第44-47页
            2.3.1.1 透镜系统第44-45页
            2.3.1.2 折反系统第45-46页
            2.3.1.3 全反射系统第46-47页
        2.3.2 相机光学系统选型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第49-83页
    3.1 引言第49-51页
    3.2 赛德尔像差理论设计实入瞳远心三反光学系统第51-62页
        3.2.1 实入瞳离轴三反系统的求解方法第52-57页
        3.2.2 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系统的设计第57-62页
            3.2.2.1 系统指标要求第57-58页
            3.2.2.2 离轴系统求解第58-59页
            3.2.2.3 成像质量评价第59-62页
    3.3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第62-81页
        3.3.1 偏微分方程设计理论第62-66页
        3.3.2 微分方程设计方法流程第66-75页
        3.3.3 天基空间观测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设计第75-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基于正弦条件的天基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检测方法验证第83-103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正弦条件检测原理第83-96页
        4.2.1 阿贝正弦条件的原理第84-86页
        4.2.2 正弦条件量化装调像差第86-91页
        4.2.3 正弦条件通用测量光路第91-93页
            4.2.3.1 正弦条件通用测量光路的分析第91-92页
            4.2.3.2 实际测量光路的分析第92-93页
        4.2.4 正弦条件检测实际验证试验第93-96页
            4.2.4.1 实际验证试验第93-95页
            4.2.4.2 四步相移法方法第95-96页
    4.3 正弦条件检测离轴系统模拟实验第96-101页
        4.3.1 实际天基空间检测相机检测光路模拟实验第96-99页
        4.3.2 相机镜头失调光路模拟实验第99-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7页
    5.1 结论第103-104页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04-105页
    5.3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17-119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非牛顿流体磨盘技术加工超大口径非球面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算全息的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检测与共相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