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沿海低地城市水生态安全问题 | 第9-10页 |
1.1.2 岸线利用水生态安全影响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1 水生态安全格局 | 第11-12页 |
1.3.2 沿海低地城市 | 第12页 |
1.3.3 岸线利用规划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5.1 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5.2 岸线利用的生态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5.3 国外沿海低地岸线利用的生态化实践及启示 | 第20-2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沿海低地城市水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 第28-38页 |
2.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第28-31页 |
2.1.1 理论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 | 第28页 |
2.1.2 格局与分析要素——斑块、廊道、基质 | 第28-31页 |
2.2 沿海低地城市水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 第31-32页 |
2.2.1 海陆环境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2.2.2 人类活动影响大 | 第32页 |
2.2.3 生态脆弱,敏感性强 | 第32页 |
2.3 沿海低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2.4 沿海低地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沿海低地城市岸线利用的水生态安全影响分析 | 第38-47页 |
3.1 岸线利用的水生态安全影响机制 | 第38-40页 |
3.1.1 直接作用 | 第38-39页 |
3.1.2 间接作用 | 第39页 |
3.1.3 累积作用 | 第39-40页 |
3.2 岸线利用的水生态安全影响因子 | 第40-46页 |
3.2.1 海岸带开发模式 | 第40-42页 |
3.2.2 港口选址 | 第42-43页 |
3.2.3 岸线分配 | 第43-45页 |
3.2.4 岸线后方用地布局 | 第45-46页 |
3.2.5 海岸带交通系统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天津滨海新区岸线利用的水生态安全影响评价 | 第47-70页 |
4.1 滨海新区水环境现状 | 第47-49页 |
4.1.1 地表水系分布 | 第47-48页 |
4.1.2 灾害分布 | 第48-49页 |
4.2 滨海新区岸线利用规划现状 | 第49-50页 |
4.3 研究区范围划定 | 第50页 |
4.4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4.2 研究方法 | 第51-54页 |
4.5 岸线利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第54-66页 |
4.5.1 滨海新区范围土地利用变化 | 第54-56页 |
4.5.2 海岸带研究范围土地利用变化 | 第56-66页 |
4.6 岸线利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66-68页 |
4.6.1 研究指标及涵义 | 第66-67页 |
4.6.2 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基于水生态安全的滨海新区岸线利用规划优化策略 | 第70-83页 |
5.1 基于水生态安全的岸线利用规划原则 | 第70-71页 |
5.1.1 生态可持续原则 | 第70页 |
5.1.2 空间规划原则 | 第70-71页 |
5.1.3 协调平衡原则 | 第71页 |
5.2 基于水生态安全的岸线利用规划工作框架 | 第71-72页 |
5.3 水安全理念下的岸线利用规划策略 | 第72-79页 |
5.3.1 岸线保护策略 | 第72-73页 |
5.3.2 滨海湿地、河口的保护与恢复策略 | 第73-74页 |
5.3.3 海岸带用地优化策略 | 第74-75页 |
5.3.4 海岸带交通策略 | 第75-76页 |
5.3.5 岸线空间设计策略 | 第76-79页 |
5.4 局部段岸线的水生态安全补偿措施 | 第79-82页 |
5.4.1 海滩修复 | 第79-80页 |
5.4.2 水系缓冲区生态修复 | 第80-81页 |
5.4.3 局部交通线路生态补偿措施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3-85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8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3-8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