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2-16页
    1.1 选题缘起第12页
    1.2 研究范围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相关概念辨析第16-22页
    2.1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19页
        2.1.1 国外研究概况第16-17页
        2.1.2 国内研究概况第17-19页
    2.2 相关概念辨析第19-21页
        2.2.1 既有建筑的价值第19-20页
        2.2.2 建筑的属性第20页
        2.2.3 既有建筑的属性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既有建筑属性的内涵第22-39页
    3.1 既有建筑的基本属性第22-33页
        3.1.1 场地方面第22-24页
        3.1.2 空间方面第24-27页
        3.1.3 结构方面第27-29页
        3.1.4 围护方面第29-32页
        3.1.5 设备方面第32-33页
    3.2 既有建筑的特殊属性第33-38页
        3.2.1 既有形式影响功能需求第33-35页
        3.2.2 既有形式利用的非常规性第35-37页
        3.2.3 既有形式利用的片段性第37-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实例调研与分析第39-72页
    4.1 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第39-47页
        4.1.1 项目概况第40-41页
        4.1.2 基本属性的利用与改造第41-46页
        4.1.3 特殊属性利用分析第46-47页
    4.2 上海石泉路49弄泵房改造第47-53页
        4.2.1 项目概况第47-48页
        4.2.2 基本属性的利用与改造第48-52页
        4.2.3 特殊属性利用分析第52-53页
    4.3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新址第53-60页
        4.3.1 项目概况第53-54页
        4.3.2 基本属性的利用与改造第54-58页
        4.3.3 特殊属性利用分析第58-60页
    4.4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第60-67页
        4.4.1 项目概况第60-62页
        4.4.2 基本属性的利用与改造第62-66页
        4.4.3 特殊属性利用分析第66-67页
    4.5 基本属性与功能需求的关系第67-69页
        4.5.1 属性完全适应需求第68页
        4.5.2 属性部分适应需求第68页
        4.5.3 属性完全不适应需求第68-69页
    4.6 既有建筑特殊属性利用中体现的问题第69-71页
        4.6.1 正确判断既有形式对功能需求的影响第69-70页
        4.6.2 既有形式的非常规利用可获得独特性第70页
        4.6.3 既有形式的片段利用可修正改造策略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策略第72-91页
    5.1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目标第72-73页
        5.1.1 融合功能需求第72页
        5.1.2 营造特有形式第72-73页
        5.1.3 实现动态改造第73页
    5.2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原则第73-74页
        5.2.1 再生性原则第73-74页
        5.2.2 充分性原则第74页
        5.2.3 环保性原则第74页
    5.3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方式第74-77页
        5.3.1 直接利用原有属性第75-76页
        5.3.2 优化改善原有属性第76-77页
        5.3.3 重新营造崭新属性第77页
    5.4 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层次第77-79页
        5.4.1 场地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第78页
        5.4.2 功能空间的利用与改造第78页
        5.4.3 材料建造的利用与改造第78-79页
    5.5 场地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策略第79-82页
        5.5.1 适应建成环境特点第79-81页
        5.5.2 重新定义场地要素第81页
        5.5.3 提供后续改造余地第81-82页
    5.6 功能空间的利用与改造策略第82-86页
        5.6.1 契合已有空间体系第82-84页
        5.6.2 保留原有空间特质第84-85页
        5.6.3 逐步完善空间结构第85-86页
    5.7 材料建造的利用与改造策略第86-90页
        5.7.1 充分利用现有建造第86-88页
        5.7.2 增强新旧建造反差第88-90页
        5.7.3 运用可逆性强的改造方式第90页
    5.8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结语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个人简历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市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设计研究
下一篇:豫北地区农村改建型养老设施的绿色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