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郑州市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既有居住区的破旧与城市更新发展不符第11页
        1.1.2 老旧居住区的现状与居民生活观念的提高不符第11页
        1.1.3 老旧住宅区大量拆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国情不符第11-12页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第12-13页
        1.2.1 主要概念第12页
        1.2.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2.3 研究范围第13页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1.3.1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3.2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第14-16页
        1.4.1 资料收集第14页
        1.4.2 理论分析第14页
        1.4.3 实地调研第14-15页
        1.4.4 归纳总结第15-16页
    1.5 论文结构框架第16-17页
2 国内外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17-30页
    2.1 国内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17-25页
        2.1.1 国内对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的发展概述第17-19页
        2.1.2 国内既有居住区对功能性提升研究的理论现状第19-20页
        2.1.3 国内既有居住区对功能性提升研究的实践案例第20-25页
    2.2 国外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的方法与实践第25-29页
        2.2.1 国外对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的发展概述第25-27页
        2.2.2 国外既有居住区对功能性提升研究的理论现状第27-28页
        2.2.3 国外既有居住区对功能性提升研究的实践案例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郑州市既有居住区功能性问题分析第30-44页
    3.1 郑州市城区的形成第30-31页
        3.1.1 城市起源与发展概况第30页
        3.1.2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第30-31页
    3.2 郑州市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概述第31-35页
        3.2.1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7)第31-33页
        3.2.2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住区发展(1978‐1983)第33页
        3.2.3 商品经济初期城市居住区发展(1984‐1991)第33-34页
        3.2.4 商品化时期城市居住区发展(1992 至今)第34-35页
    3.3 郑州市既有居住区的基本概况第35-39页
        3.3.1 选择调研的既有居住区及选择依据第35-36页
        3.3.2 调研方法第36页
        3.3.3 郑州市既有居住区的分类第36-37页
        3.3.4 调研居住区区位概况第37-39页
    3.4 郑州市既有居住区的现状分析第39-44页
        3.4.1 住宅居住现状第39-41页
        3.4.2 居住区室外环境现状第41-44页
4.郑州市既有居住区功能性提升设计与策略第44-79页
    4.1 居住区户内空间的功能性提升第44-49页
        4.1.1 住宅套型优化第44-49页
        4.1.2 住宅家庭智能化第49页
    4.2 交通空间的功能性提升第49-57页
        4.2.1 住宅建筑交通空间第50-54页
        4.2.2 居住区室外交通空间第54-57页
    4.3 景观美化的功能性提升第57-65页
        4.3.1 绿化景观空间第57-60页
        4.3.2 住宅外立面美化第60-65页
    4.4 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第65-70页
        4.4.1 室外环境的安全性提升第65-66页
        4.4.2 住宅外立面的抗震加固第66-67页
        4.4.3 住宅室内安全性提升第67-69页
        4.4.4 居住区安全智能化第69-70页
    4.5 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性提升第70-79页
        4.5.1 公共服务设施第70-71页
        4.5.2 公共停车空间第71-74页
        4.5.3 地下空间第74-79页
5.结语第79-82页
    5.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5.2 前景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冷地区中小型体育馆绿色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既有建筑属性利用与改造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