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汝城白毛茶种质资源的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表第8-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 细胞学研究第13页
    2 生物化学研究第13-14页
    3 生产性状研究第14页
    4 分类研究第14-15页
    5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5-19页
        5.1 第一类分子标记技术第15-16页
        5.2 第二类DNA分子标记技术第16-19页
            5.2.1 RAPD技术第16页
            5.2.2 SSR技术第16-17页
            5.2.3 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第17-18页
            5.2.4 EST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第18-19页
        5.3 ISSR分子标记技术作为聚类分析、多态性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的应用第19页
    6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9页
    7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汝城白毛茶资源基本生化成分分析第2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1.1 材料来源第21页
        1.2 主要仪器第21页
        1.3 主要试剂第21页
        1.4 样品制备第21页
        1.5 测定方法第21页
        1.6 数据统计第21-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4页
        2.1 汝城白毛茶主要生化成分的检测分析第22-23页
        2.2 汝城白毛茶春茶酚氨比的分析第23-24页
    3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汝城白毛茶儿茶素组分分析与优良单株选育第25-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
        1.1 材料来源第25页
        1.2 主要仪器第25页
        1.3 主要试剂第25页
        1.4 测定方法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27页
    3 汝城白毛茶特异单株的筛选第27-28页
        3.1 汝城白毛茶优质资源的筛选第27-28页
        3.2 汝城白毛茶特异资源的筛选第28页
    4 讨论第28-29页
第四章 汝城白毛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第29-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1.1 材料来源第29页
        1.2 主要仪器第29页
        1.3 主要试剂第29页
        1.4 样品制备第29页
        1.5 测定方法第29页
        1.6 数据处理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2.1 汝城白毛必需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第30-31页
        2.2 汝城白毛茶氨基酸组成含量分析第31-32页
        2.3 汝城白毛茶脯氨酸组分和谷氨酸组分及含量分析第32-33页
    3 小结第33-34页
第五章 汝城白毛茶亲缘关系的研究第34-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1.1 材料第34-35页
            1.1.2 仪器与设备第34页
            1.1.3 主要试剂第34-35页
        1.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1.2.1 DNA提取第35页
            1.2.2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第35页
            1.2.3 ISSR-PCR反应环境与检测方法第35-36页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2.1 IDNA提取结果分析第36页
        2.2 筛选引物及其最佳退火温度第36-37页
        2.3 单因素实验第37-40页
            2.3.1 DNA浓度对于PCR实验的影响第37页
            2.3.2 Mg~(2+)对PRC扩增的影响第37-38页
            2.3.3 dNTP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第38-39页
            2.3.4 Taq酶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第39页
            2.3.5 引物浓度对PCR反应堆影响第39-40页
        2.4 汝城白毛茶ISSR-PCR正交试验第40页
    3 汝城白毛茶ISSR扩增结果第40-44页
        3.1 汝城白毛茶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第40-42页
        3.2 汝城白毛茶群体各单株相似系数与聚类第42-44页
    4 讨论第44-45页
        4.1 汝城白毛茶的遗传多样性第44-45页
        4.2 汝城白毛茶的群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45页
    5 结论第45-47页
创新与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附录第54-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茶类适制性及SRAP亲缘关系分析
下一篇:古丈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