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概况 | 第11页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未成年人(儿童)社会保护 | 第12-14页 |
1.2.2 社区未成年人(儿童)保护 | 第14-16页 |
1.2.3 未成年人(儿童)保护体系 | 第16-17页 |
1.2.4 现有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未成年人(儿童) | 第19页 |
2.1.2 未成年人国家监护责任 | 第19页 |
2.1.3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 第19页 |
2.1.4 社会组织 | 第19-20页 |
2.1.5 社区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社会协同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4页 |
2.2.3 理论基础评述 | 第24页 |
2.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现状 | 第25-43页 |
3.1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概况 | 第25-30页 |
3.1.1 设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职机构 | 第25页 |
3.1.2 出台工作方案整合制度资源 | 第25-26页 |
3.1.3 拓展传统工作对象 | 第26页 |
3.1.4 建立发现报告机制 | 第26-28页 |
3.1.5 建立分类帮扶机制 | 第28-29页 |
3.1.6 建立干预处置机制 | 第29-30页 |
3.1.7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第30页 |
3.1.8 加强考核评估 | 第30页 |
3.2 汉中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现状 | 第30-43页 |
3.2.1 汉中市试点工作开展的背景 | 第31-33页 |
3.2.2 以社会协同治理为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 | 第33页 |
3.2.3 汉中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构建实践 | 第33-43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43-52页 |
4.1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第43-46页 |
4.1.1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对象失衡 | 第43-44页 |
4.1.2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主体薄弱 | 第44-46页 |
4.1.3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行为失准 | 第46页 |
4.2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46-52页 |
4.2.1 基于理论工具的分析 | 第46-47页 |
4.2.2 区域社会资源链接不到位 | 第47-48页 |
4.2.3 国家与家庭责任边界不清 | 第48-50页 |
4.2.4 社区治理体系不完善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52-60页 |
5.1 明确国家责任 | 第52-54页 |
5.1.1 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专项法规及政策 | 第52页 |
5.1.2 转变传统政府的角色 | 第52-53页 |
5.1.3 科学定位政府职责改进服务供给模式 | 第53-54页 |
5.2 整合链接区域社会资源 | 第54页 |
5.2.1 树立贫困地区正确的社会导向 | 第54页 |
5.2.2 打造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社会资源共享平台 | 第54页 |
5.3 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社区治理体系 | 第54-59页 |
5.3.1 明确乡镇政府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职能 | 第55页 |
5.3.2 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建设 | 第55-57页 |
5.3.3 夯实家庭监护责任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