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基于GIS丝绸之路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第8-10页
        1.1.1 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发展的新机遇第8-9页
        1.1.2 文化遗址旅游带区域协作发展的可行性第9页
        1.1.3 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区域布局研究中的应用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方法意义第10页
        1.2.3 实践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丝路沿线地区开发模式研究第11-12页
        1.3.2 GIS空间分析在区域空间特征研究的应用现状第12-13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3页
    1.5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6-2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19页
        2.1.1 新疆段概况第16-17页
        2.1.2 甘肃段概况第17-18页
        2.1.3 陕西段概况第18页
        2.1.4 河南段概况第18-19页
    2.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20-21页
        2.3.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2.3.2 数据来源第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三章 丝绸之路沿线各县市遗址资源优势度研究第23-32页
    3.1 各县遗址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第23-25页
        3.1.1 遗址点密度第23页
        3.1.2 遗址资源影响程度第23-24页
        3.1.3 遗址资源优势度集成第24-25页
    3.2 各县遗址点密度分析第25-27页
    3.3 各县遗址资源影响程度分析第27-29页
    3.4 各县遗址资源优势度综合分析第29-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交通优势度空间区域耦合关系分析第32-45页
    4.1 交通优势度评价方法第32-34页
        4.1.1 公路网密度第32页
        4.1.2 交通干线的影响度第32-33页
        4.1.3 交通可达性第33-34页
        4.1.4 交通优势度第34页
    4.2 丝路沿线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分析第34-39页
        4.2.1 公路网密度分析第34-36页
        4.2.2 交通干线的影响度分析第36-37页
        4.2.3 交通可达性分析第37-38页
        4.2.4 交通优势度综合分析第38-39页
    4.3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交通优势度的空间关系第39-43页
        4.3.1 耦合度与协调度计算模型第39-40页
        4.3.2 遗址资源与交通要素的空间耦合协调性分析第40-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耦合协调关系第45-53页
    5.1 丝路沿线各县市城镇化水平第45-47页
        5.1.1 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第45页
        5.1.2 丝路沿线地区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第45-47页
    5.2 丝路沿线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第47-49页
        5.2.1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第47页
        5.2.2 丝路沿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第47-49页
    5.3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城镇化空间区域耦合协调分析第49-52页
        5.3.1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城镇化率空间耦合协调度第49-50页
        5.3.2 遗址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第50-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丝路沿线遗址群区域合作开发的空间布局与趋势研究第53-61页
    6.1 遗址资源开发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第53页
    6.2 ESDA空间分析方法第53-55页
        6.2.1 Moran's Ⅰ指数第53-54页
        6.2.2 Getis-Ord Gi指数第54-55页
    6.3 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趋势第55-59页
        6.3.1 遗址资源开发适宜性整体格局分析第55-56页
        6.3.2 丝路沿线遗址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空间布局及趋势第56-59页
    6.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4页
    7.1 结论第61-62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点生态地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差异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安康市为例
下一篇:沙棘柔性坝对不同水沙条件响应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