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主体功能区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区域发展模式 | 第18-19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1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 第24-25页 |
2.1.1 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 | 第24页 |
2.1.2 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地域分异规律 | 第24页 |
2.1.3 科学基础:“因地制宜”思想和“空间结构的有序法则” | 第24-25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2.2.1 起源与发展 | 第25-26页 |
2.2.2 基本要素 | 第26页 |
2.2.3 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重点生态地区主体功能细分 | 第27-36页 |
3.1 重点生态地区的一般特点 | 第27-28页 |
3.2 主体功能细分基本思路 | 第28-31页 |
3.2.1 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3.2.2 细分原则 | 第29页 |
3.2.3 单元选择 | 第29页 |
3.2.4 细分思路 | 第29-31页 |
3.3 主体功能细分的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3.3.1 构建原则 | 第31页 |
3.3.2 标体系构建 | 第31-32页 |
3.3.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2-33页 |
3.4 主体功能细分技术方法 | 第33-36页 |
3.4.1 熵值法 | 第33-34页 |
3.4.2 综合指数法 | 第34页 |
3.4.3 景观格局法 | 第34页 |
3.4.4 方法综合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安康市主体功能细分 | 第36-55页 |
4.1 安康市概况 | 第36-41页 |
4.1.1 安康市自然环境概况 | 第37-39页 |
4.1.2 安康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39-41页 |
4.1.3 综合评价 | 第41页 |
4.2 安康市主体功能区定位 | 第41-42页 |
4.2.1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定位 | 第41页 |
4.2.2 在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定位 | 第41-42页 |
4.3 安康市主体功能细分 | 第42-54页 |
4.3.1 评价单元选择 | 第42页 |
4.3.2 禁止开发区划分 | 第42-43页 |
4.3.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3-48页 |
4.3.4 现有开发密度分析 | 第48-51页 |
4.3.5 未来发展潜力分析 | 第51页 |
4.3.6 主体功能区细分方案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 第55-70页 |
5.1 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 第55-58页 |
5.1.1 区域现状及特征 | 第55页 |
5.1.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动力 | 第55-56页 |
5.1.3 发展模式选择 | 第56-58页 |
5.2 弱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 第58-61页 |
5.2.1 区域现状及特征 | 第58页 |
5.2.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 | 第58-60页 |
5.2.3 发展模式选择 | 第60-61页 |
5.3 强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 第61-64页 |
5.3.1 区域现状及特征 | 第61页 |
5.3.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 | 第61-62页 |
5.3.3 发展模式选择 | 第62-64页 |
5.4 禁止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 第64-66页 |
5.4.1 区域现状及特征 | 第64页 |
5.4.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 | 第64-65页 |
5.4.3 发展模式选择 | 第65-66页 |
5.5 点状开发的重点城镇及园区发展模式选择 | 第66-68页 |
5.5.1 区域现状及特征 | 第66-67页 |
5.5.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 | 第67页 |
5.5.3 发展模式选择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