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重点生态地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差异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安康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1 主体功能区相关研究第15-18页
        1.2.2 区域发展模式第18-19页
        1.2.3 研究评述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页
        1.3.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4 特色与创新点第22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4-27页
    2.1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第24-25页
        2.1.1 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第24页
        2.1.2 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地域分异规律第24页
        2.1.3 科学基础:“因地制宜”思想和“空间结构的有序法则”第24-25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27页
        2.2.1 起源与发展第25-26页
        2.2.2 基本要素第26页
        2.2.3 理论内涵第26-27页
第三章 重点生态地区主体功能细分第27-36页
    3.1 重点生态地区的一般特点第27-28页
    3.2 主体功能细分基本思路第28-31页
        3.2.1 基本内涵第28-29页
        3.2.2 细分原则第29页
        3.2.3 单元选择第29页
        3.2.4 细分思路第29-31页
    3.3 主体功能细分的指标体系第31-33页
        3.3.1 构建原则第31页
        3.3.2 标体系构建第31-32页
        3.3.3 指标标准化处理第32-33页
    3.4 主体功能细分技术方法第33-36页
        3.4.1 熵值法第33-34页
        3.4.2 综合指数法第34页
        3.4.3 景观格局法第34页
        3.4.4 方法综合第34-36页
第四章 安康市主体功能细分第36-55页
    4.1 安康市概况第36-41页
        4.1.1 安康市自然环境概况第37-39页
        4.1.2 安康市经济发展概况第39-41页
        4.1.3 综合评价第41页
    4.2 安康市主体功能区定位第41-42页
        4.2.1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定位第41页
        4.2.2 在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定位第41-42页
    4.3 安康市主体功能细分第42-54页
        4.3.1 评价单元选择第42页
        4.3.2 禁止开发区划分第42-43页
        4.3.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第43-48页
        4.3.4 现有开发密度分析第48-51页
        4.3.5 未来发展潜力分析第51页
        4.3.6 主体功能区细分方案第51-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第55-70页
    5.1 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第55-58页
        5.1.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55页
        5.1.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动力第55-56页
        5.1.3 发展模式选择第56-58页
    5.2 弱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第58-61页
        5.2.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58页
        5.2.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第58-60页
        5.2.3 发展模式选择第60-61页
    5.3 强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第61-64页
        5.3.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61页
        5.3.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第61-62页
        5.3.3 发展模式选择第62-64页
    5.4 禁止开发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第64-66页
        5.4.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64页
        5.4.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第64-65页
        5.4.3 发展模式选择第65-66页
    5.5 点状开发的重点城镇及园区发展模式选择第66-68页
        5.5.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66-67页
        5.5.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及发展动力第67页
        5.5.3 发展模式选择第67-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能值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GIS丝绸之路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