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1页 |
·储氢技术现状 | 第11-12页 |
·低温液态储氢 | 第12页 |
·高压气态储氢 | 第12页 |
·固态储氢材料储氢 | 第12页 |
·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Mg基储氢材料 | 第12-13页 |
·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 | 第13页 |
·合金储氢材料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金属硼氢基储氢材料 | 第14页 |
·金属氮氢基储氢材料 | 第14页 |
·金属铝氢基储氢材料 | 第14-17页 |
第二章 金属铝氢配位氢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NaAlH_4和Na_3AlH_6 | 第17-19页 |
·LiAlH_4和Li_3AlH_6 | 第19-22页 |
·Mg(AlH_4)_2和Ca(AlH_4)_2 | 第22-23页 |
·Na_2LiAlH_6和LiMg(AlH_4)_3 | 第23-25页 |
·金属铝氢化合物催化放氢的机理研究 | 第25-26页 |
·Ti在NaAlH_4催化放氢机理研究 | 第26页 |
·F离子在NaAlH_4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第26页 |
·复合金属铝氢化合物体系研究 | 第26-27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实验与方法 | 第29-33页 |
·实验用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 第29页 |
·XRD测试分析 | 第29-30页 |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30页 |
·程序控温脱附测试(TPD) | 第30页 |
·储氢性能测试 | 第30-33页 |
第四章 LiMg(AlH_4)_3的合成及其储氢性能 | 第33-45页 |
·球磨对LiMg(AlH_4)_3合成的影响 | 第33-35页 |
·LiMg(AlH_4)_3的放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35-38页 |
·LiMg(AlH_4)_3的放氢动力学及其机理 | 第38-42页 |
·LiMg(AlH_4)_3可逆吸放氢性能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钛基催化剂添加对LiMg(AlH_4)_3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45-53页 |
·钛基催化剂添加对LiMg(AlH_4)_3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催化剂添加对球磨后LiMg(AlH_4)_3结构的影响 | 第47-49页 |
·TiF_3添加对LiMg(AlH_4)_3放氢动力学的影响 | 第49-51页 |
·TiF_3添加对LiMg(AlH_4)_3可逆吸氢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吸放氢性能 | 第53-69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制备 | 第53-55页 |
·球磨制备Li_3AlH_6 | 第53-54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制备 | 第54-55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及机理 | 第55-60页 |
·Li_3AlH_6对MgH_2放氢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 第55-58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放氢动力学 | 第58-60页 |
·TIF_4添加对Li_3AIH_6-MgH_2复合体系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Li_3AlH_6-MgH_2体系中TiF_4的作用机理 | 第62-66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吸氢性能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LiMg(AlH_4)_3的合成及其储氢性能 | 第69页 |
·钛基催化剂添加对LiMg(AlH_4)_3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Li_3AlH_6/MgH_2复合体系的吸放氢性能 | 第70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