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综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一、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概念 | 第18-20页 |
二、与碳排放强度相关的概念 | 第20页 |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一、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 第20-21页 |
二、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路径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我国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强度的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强度的度量 | 第24-26页 |
一、技术进步的测度 | 第24-25页 |
二、碳排放强度的测度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强度的现状分析 | 第26-38页 |
一、我国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二、我国碳排放强度的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第四章 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8-52页 |
第一节 实证方法介绍 | 第38-42页 |
一、面板回归模型 | 第38-40页 |
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一、技术进步与我国碳排放强度关系分析 | 第42-46页 |
二、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面板估计 | 第46-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6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7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