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第16-29页 |
·生物入侵影响生态安全 | 第16-17页 |
·烟粉虱概述及分布危害 | 第17-18页 |
·烟粉虱系统分类学 | 第18-20页 |
·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 第20-23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 第21-22页 |
·烟粉虱MED隐种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 第22-23页 |
·烟粉虱的种间竞争与地理扩张机制 | 第23-27页 |
·入侵隐种与土著隐种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 | 第23-24页 |
·入侵隐种与双生病毒之间的互惠共生 | 第24-25页 |
·抗药性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2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29-35页 |
·供试植物和昆虫 | 第29页 |
·供试植物 | 第29页 |
·供试昆虫 | 第29页 |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31页 |
·养虫笼 | 第29-30页 |
·吸虫器 | 第30页 |
·小型夹叶笼 | 第30页 |
·人工气候室 | 第30页 |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和记录设备 | 第30页 |
·形态观察、行为观察和记录以及图像分析设备 | 第30-31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主要试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 第31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1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1页 |
·烟粉虱隐种鉴定 | 第31-33页 |
·烟粉虱总DNA提取方法 | 第31-32页 |
·RAPD-PCR方法 | 第32页 |
·线粒体CO1基因序列测序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3 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 第3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 第36页 |
·未交配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 第36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个体水平上的杂交 | 第36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群体水平上的杂交 | 第36-37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杂交F1代杂合子可育性检测 | 第37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能否交配的录像观察 | 第37-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杂交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交配行为观察结果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6页 |
4 MEAM1隐种和MED隐种在棉花上的竞争取代 | 第46-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 第47页 |
·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 第47页 |
·供试药剂 | 第47页 |
·MEAM1隐种和MED隐种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定 | 第47页 |
·竞争取代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种群维持和种群密度控制 | 第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不喷施农药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 第49-50页 |
·不喷施农药条件下的两隐种比例变化趋势及性比变化趋势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9页 |
5 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 | 第59-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 第60页 |
·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 第60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交配行为互作观察 | 第60-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雄虫的体长 | 第62-63页 |
·MEAM1隐种受同隐种或不同隐种雄虫的影响 | 第63-64页 |
·MED隐种受同隐种或不同隐种雄虫的影响 | 第64-65页 |
·交配前求偶时间 | 第65页 |
·交配持续时间 | 第65页 |
·讨论 | 第65-72页 |
6 总讨论 | 第72-76页 |
·浙江省境内入侵的MEAM1隐种与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 第73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棉花上的竞争取代 | 第73-74页 |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 | 第74页 |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74-75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