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公司司法解散的概念界析 | 第9-12页 |
(一) 公司司法解散的概念 | 第9-10页 |
1. 公司解散的基本概念 | 第9页 |
2. 公司司法解散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公司司法解散的特征 | 第10-12页 |
1. 司法的滞后性 | 第10页 |
2. 消极的被动性 | 第10-11页 |
3. 严格的程序性 | 第11-12页 |
二、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实证分析 | 第12-23页 |
(一)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12-18页 |
1.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12-13页 |
2. 我国法院对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司法现状 | 第13-18页 |
(二) 我国法院在公司司法解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3页 |
1. 形式认定标准:如何理解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 第18页 |
2. 抽象认定标准:如何理解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 第18-19页 |
3. 消极认定标准:如何理解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 | 第19页 |
4. 原告认定标准:如何理解原告持股比例超过10% | 第19-20页 |
5. 解散意旨标准:如何表述判决文书主文 | 第20-21页 |
6. 救济程序标准:如何理解再审程序的适用 | 第21-23页 |
三、完善我国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立法设想 | 第23-28页 |
(一) 明确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审理和判决原则 | 第23-24页 |
1. 主体维持原则 | 第23页 |
2. 秉持依法审慎的解散原则 | 第23-24页 |
(二) 实行调解前置程序 | 第24-25页 |
(三) 增设多种替代解决措施 | 第25-26页 |
1. 设立强制股权置换制度 | 第25页 |
2. 设立股东除名权 | 第25-26页 |
3. 进行公司分立 | 第26页 |
(四) 解散与清算同时提出的裁判方式 | 第26-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