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铬的危害 | 第10页 |
1.1.2 我国含铬废水的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2 含铬废水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1页 |
1.2.2 电解法 | 第11-12页 |
1.2.3 离子交换树脂法 | 第12页 |
1.2.4 生物处理法 | 第12页 |
1.2.5 吸附法 | 第12-13页 |
1.3 氧化石墨烯改性与吸附应用研究 | 第13-17页 |
1.3.1 氧化石墨烯的简介 | 第13-15页 |
1.3.2 氧化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15-16页 |
1.3.3 改性氧化石墨烯吸附Cr(Ⅵ)的性能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1 材料和药剂 | 第20-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2.2.1 吸附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2 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2.3 吸附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第3章 载铁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24-41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2 载铁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5页 |
3.2.3 吸附试验 | 第25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25-38页 |
3.3.1 超声时间对GO分散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2 GO和载铁GO的表征分析 | 第26-30页 |
3.3.3 含铁量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4 pH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5 吸附时间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3.3.6 初始浓度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7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33-35页 |
3.3.8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5-37页 |
3.3.9 载铁GO的重复利用 | 第37-38页 |
3.4 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2.1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2 吸附试验 | 第42页 |
4.2.3 解吸和重复利用实验 | 第42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42-51页 |
4.3.1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 第42-44页 |
4.3.2 氧化石墨烯与壳聚糖质量比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3 pH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4.3.4 吸附时间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5 初始浓度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6 吸附等温线 | 第47-49页 |
4.3.7 吸附动力学 | 第49-50页 |
4.3.8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微球的重复利用 | 第50-51页 |
4.4 机理分析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