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一) 乡村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 第10页 |
(二)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10页 |
(三) 乡村教师目前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职业倦怠情况严重 | 第10页 |
(四) 目前的教师激励研究鲜有从“双因素理论”切入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 乡村小学教师 | 第11页 |
(二) 激励与教师激励 | 第11页 |
(三) 双因素理论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关于教师激励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关于乡村教师激励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关于双因素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5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第一章 乡村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现状 | 第20-28页 |
一、乡村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 第20-21页 |
(一)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 第20-21页 |
(二)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的个性特征 | 第21页 |
二、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现状 | 第21-28页 |
(一) 工作强度大 | 第21-23页 |
(二) 工资较低 | 第23-24页 |
(三) 职称评定 | 第24-25页 |
(四) 学校环境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现状描述 | 第28-46页 |
一、乡村小学教师激励的总体情况 | 第28页 |
二、保健因素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28-30页 |
(一) 学校环境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28-29页 |
(二) 学校政策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29-30页 |
三、激励因素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0-35页 |
(一) 工资福利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1页 |
(二) 人际关系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1-32页 |
(三) 认可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2-33页 |
(四) 个人成长进步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3-34页 |
(五) 工作本身对于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情况 | 第34-35页 |
四、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在乡村小学教师人口统计变量上激励作用差异比较 | 第35-43页 |
(一) 性别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职务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职称对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四) 性别对各具体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五) 是否班主任对各具体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8页 |
(六) 职务对各具体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七) 婚姻状况对各具体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40页 |
(八) 职称对各具体因素的激励作用的影响 | 第40-43页 |
五、乡村小学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一) 保健因素没有起到预防作用 | 第43-44页 |
(二) 部分激励因素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 第44页 |
(三) 乡村小学教师渴望关怀与认可 | 第44页 |
(四) 教师的性别、职称等外在因素不同,其需求也不同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原则与措施 | 第46-53页 |
一、乡村小学教师激励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 | 第46页 |
(二) 满足不同需要 | 第46页 |
(三) 公平性原则 | 第46页 |
(四) 目标一致性 | 第46-47页 |
二、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 | 第47-53页 |
(一) 保健因素方面的激励措施 | 第47-48页 |
(二) 激励因素方面的激励措施 | 第48-50页 |
(三) 基于教师编制不同,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