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案例地简介 | 第14-15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居民增权 | 第17-18页 |
2.1.2 精英理论 | 第18页 |
2.1.3 公共治理的有效性 | 第18-19页 |
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以及古村落旅游研究 | 第19-23页 |
2.2.1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 | 第19页 |
2.2.2 古村落旅游研究 | 第19-22页 |
2.2.3 公共治理理论在古村落旅游研究中的运用 | 第22-23页 |
2.3 理论基础—公共池塘资源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25-3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2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28-30页 |
3.3.1 资料收集过程 | 第28-29页 |
3.3.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4 研究结果的检测 | 第30-31页 |
3.4.1 研究效度:三角互证法 | 第30页 |
3.4.2 研究信度:详细记录研究步骤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皇城村和郭峪村“煤转旅”公共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31-39页 |
4.1 历史孕育变革的因子 | 第31-32页 |
4.2 两村选举制度实践情况 | 第32-33页 |
4.3 “煤转旅”公共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33-39页 |
4.3.1 “煤转旅”之前的公共治理 | 第33-34页 |
4.3.2 “煤转旅”之初的公共治理 | 第34-36页 |
4.3.3 “煤转旅”发展时期的公共治理 | 第36-37页 |
4.3.4 “煤转旅”高潮时期的公共治理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影响古村落“煤转旅”公共治理有效性的因素 | 第39-46页 |
5.1 资金因素:“煤转旅”是否有资金支持 | 第39-41页 |
5.2 制度因素:居民是否具有改变规则的自主权 | 第41-43页 |
5.3 观念因素:居民是否有内部贴现率的要求 | 第43-44页 |
5.4 人的因素:乡村体制精英是否缺失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实现古村落“煤转旅”公共治理有效性的路径 | 第46-54页 |
6.1 改进资金的筹措方式 | 第46-47页 |
6.2 提供居民参与的制度平台 | 第47-48页 |
6.3 对古村居民进行增权 | 第48-52页 |
6.3.1 经济增权:增加居民对旅游发展的信心 | 第49-50页 |
6.3.2 心理增权:增强居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 | 第50-51页 |
6.3.3 信息增权:实行信息公开与能力建设 | 第51页 |
6.3.4 教育增权: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技能与水平 | 第51-52页 |
6.4 加大培育乡村精英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7.2 讨论 | 第55-56页 |
7.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附录1:部分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62-63页 |
附录2:部分田野笔记 | 第63-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