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激励的定义 | 第14页 |
·激励的过程 | 第14-15页 |
·激励的作用 | 第15页 |
·主要激励理论 | 第15-18页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5-16页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6-18页 |
3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8-33页 |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结构要素分析 | 第18-22页 |
·专、兼职结构 | 第19页 |
·年龄结构 | 第19-21页 |
·职称结构 | 第21-22页 |
·学历结构 | 第22页 |
·陕西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需求诱导因素方面针对性不够强 | 第23-24页 |
·薪酬激励作用发挥有限 | 第24-25页 |
·人员聘任和职务晋升方面执行制度不严格 | 第25-26页 |
·绩效考核方面实效性不强 | 第26-28页 |
·职业规划激励方面投入长期不足 | 第28-29页 |
·陕西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外部原因 | 第29-30页 |
·社会环境变更为陕西民办高校生存带来挤压 | 第29-30页 |
·民办高校自身原因 | 第30-31页 |
·办学动机不纯正 | 第30页 |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0-31页 |
·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人原因 | 第31-32页 |
·心理落差较大 | 第31页 |
·有一定的后顾之忧 | 第31-32页 |
·陕西民办高校激励存在问题造成的后果 | 第32-33页 |
·影响了教学质量 | 第32页 |
·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32页 |
·增大了管理成本 | 第32页 |
·间接引起民办高校学生流失 | 第32页 |
·使民办高校人事管理陷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 第32-33页 |
4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实证分析 | 第33-44页 |
·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3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33-35页 |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灰色关联分析选择 | 第35-38页 |
·激励效应灰色关联度理论概述 | 第35-36页 |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6-38页 |
·激励效应的关联分析 | 第38-42页 |
·建模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激励因素建模的横向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激励因素建模的纵向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5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的完善 | 第44-50页 |
·完善激励的总体思路 | 第44-45页 |
·完善激励的原则 | 第45-46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5页 |
·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 第45页 |
·差异性原则 | 第45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45-46页 |
·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完善激励的方法 | 第46-47页 |
·改善待遇的基础激励 | 第46页 |
·民主管理的参与激励 | 第46-47页 |
·搭好人梯的发展激励 | 第47页 |
·提供舞台的成就激励 | 第47页 |
·引入竞争的能量激励 | 第47页 |
·完善激励的内容 | 第47-50页 |
·完善民办高校的人事制度 | 第47-48页 |
·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 | 第48页 |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第48页 |
·完善薪酬机制 | 第48-49页 |
·完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 第49-50页 |
6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