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城镇特色及其空间构建研究--以运漕镇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历史小城镇特色理应受到重视 | 第14页 |
·历史小城镇特色的缺失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城镇特色研究 | 第19-22页 |
·国外城镇特色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城镇特色研究 | 第20-22页 |
·历史小城镇空间构建研究 | 第22-25页 |
·国外历史小城镇空间构建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历史小城镇空间构建研究 | 第23-25页 |
·历史小城镇空间构建实践 | 第25-29页 |
·国外历史城镇空间构建实践 | 第25-27页 |
·国内历史城镇空间构建实践 | 第27-29页 |
·研究述评 | 第29-31页 |
·文献述评 | 第29-30页 |
·实践述评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历史小城镇特色认知 | 第31-38页 |
·特色构成的基本要素 | 第31-34页 |
·有形要素 | 第31-33页 |
·无形要素 | 第33-34页 |
·特色的形成机制 | 第34-35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社会人文因素 | 第35页 |
·特色的体现方式 | 第35-38页 |
·空间环境 | 第35-36页 |
·文化产品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历史小城镇空间构建路径 | 第38-44页 |
·空间构建的原则 | 第38-39页 |
·特色提炼原则 | 第38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38页 |
·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并重原则 | 第38-39页 |
·空间构建目标 | 第39页 |
·城镇职能多样性 | 第39页 |
·城镇整体意象彰显 | 第39页 |
·空间构建内容 | 第39-40页 |
·空间营建路径 | 第40-44页 |
·点状空间构建 | 第40-41页 |
·线状空间构建 | 第41-42页 |
·面状空间构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运漕镇为例 | 第44-62页 |
·运漕镇概况 | 第44-45页 |
·运漕镇地理位置 | 第44页 |
·运漕镇历史沿革 | 第44-45页 |
·运漕镇特色提炼 | 第45-46页 |
·运漕镇特色资源 | 第45页 |
·运漕镇特色分析 | 第45-46页 |
·空间构建目标 | 第46-48页 |
·旅游与工业发展并重 | 第46-48页 |
·“千年水乡古镇”形象彰显 | 第48页 |
·空间营建路径 | 第48-62页 |
·保护点状空间肌理 | 第48-51页 |
·延续线状空间场所精神 | 第51-56页 |
·塑造面状空间整体意象 | 第56-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