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传统官德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5页 |
(一)官德的概念分析 | 第10-11页 |
(二)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11-15页 |
1. 上古至西周:传统官德思想的酝酿萌芽 | 第11-12页 |
2. 春秋至战国:传统官德思想的基本形成 | 第12-13页 |
3. 秦汉至两宋:传统官德思想的逐步成熟 | 第13-14页 |
4. 元明至清末:传统官德思想的日臻完善 | 第14-15页 |
二、传统官德的人性基础与基本要求 | 第15-26页 |
(一)传统官德的人性基础 | 第15-20页 |
1. 性善论:官德修养的可能性根源 | 第15-16页 |
2. 性恶论:官德修养的必要性根源 | 第16-17页 |
3. 性三品说:官德修养的可为性根源 | 第17-19页 |
4. 人性结构二重说:官德完善的内在超越 | 第19-20页 |
(二)传统官德的基本要求 | 第20-26页 |
1. 忠君爱国 | 第20-21页 |
2. 以民为本 | 第21-23页 |
3. 秉公去私 | 第23-24页 |
4. 清正廉洁 | 第24-25页 |
5. 勤政谨慎 | 第25-26页 |
三、传统官德的养成路径 | 第26-37页 |
(一)自我修养方法 | 第26-31页 |
1. 志于道 | 第26-27页 |
2. 重自省 | 第27-29页 |
3. 身体力行 | 第29-31页 |
(二)外在他律机制 | 第31-37页 |
1. 传统官德的教育机制 | 第31-34页 |
2. 传统官德的保障机制 | 第34-37页 |
四、传统官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7-47页 |
(一)辩证分析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38-41页 |
1. 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第38-39页 |
2. 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9-41页 |
(二)传统官德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 第41-47页 |
1. 先做人后做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 第41-42页 |
2.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 | 第42-44页 |
3. 重视道德教育,提高执政者素质 | 第44-45页 |
4. 强化制度建设,形成刚性约束机制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