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 第10-15页 |
一、对自然观的理解 | 第10页 |
二、自然观的哲学观念 | 第10-11页 |
三、自然观哲学变革的前提批判 | 第11-15页 |
(一) 变革了的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 第11-13页 |
(二) 否定了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 第15-22页 |
一、人类早期的神话自然观 | 第15-17页 |
二、人类古代的自然观 | 第17-19页 |
三、人类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 第19页 |
四、人类近代资产阶级的机械自然观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31页 |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一) 马克思本体论维度的“自然与物质的关系” | 第22页 |
(二) 马克思认识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 | 第22-23页 |
(三) 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 | 第23页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一) “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萌芽阶段 | 第23-24页 |
(二) “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建构阶段 | 第24-25页 |
(三) “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完善批判期 | 第25页 |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充实意蕴 | 第25-27页 |
(一) 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 | 第25-26页 |
(二) 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第26页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第26-27页 |
四、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新特征 | 第27-31页 |
(一) 这种新自然观是一种现实的自然观,而不是抽象的自然观 | 第27-28页 |
(二) 这种新自然观重点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 第28-29页 |
(三) 这种自然观清晰的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29页 |
(四) 这种自然观为历史唯物义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第29-30页 |
(五) 这种新自然观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向度 | 第31-41页 |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内容 | 第31-32页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逻辑 | 第32-35页 |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性表现 | 第32-33页 |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而非现实性表现 | 第33-34页 |
(三) 人与自然关系从非现实性向现实性转化 | 第34-35页 |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特征 | 第35-38页 |
(一) 实践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中介 | 第35-36页 |
(二) 人通过实践完成了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统一 | 第36-37页 |
(三) 社会实践方式的变革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 第37-38页 |
四、马克思自然观实践特征的当代意义 | 第38-41页 |
(一) 理论意义:为建构马克思哲学新形态提供思考 | 第38页 |
(二) 实践意义:生态危机的解决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