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7页 |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与研究思路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特征、功能与指向 | 第18-21页 |
|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特征 | 第18-19页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功能 | 第19-20页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向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21-24页 |
| 一、小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理解情况 | 第21页 |
| 二、小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情况 | 第21-22页 |
| 三、小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力自我评估情况 | 第22-23页 |
| 四、小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功能的认识情况 | 第23页 |
| 五、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应用的调查 | 第23页 |
| 六、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情况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24页 |
| 二、研究素材选取的依据 | 第24页 |
| 三、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第25-41页 |
| 第一节 图表表格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第25-30页 |
| 一、《阅读图表》课例 | 第26-27页 |
| 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课例 | 第27-29页 |
| 三、结论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图画漫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第30-33页 |
| 一、《梵高奶奶的世界》课例 | 第30-31页 |
| 二、《让路给小鸭子》课例 | 第31-32页 |
| 三、结论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图文组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第33-37页 |
| 一、《驴小弟变石头》课例 | 第33-34页 |
| 二、《阅读图文广告》课例 | 第34-35页 |
| 三、结论 | 第35-37页 |
| 第四节 群文组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第37-41页 |
| 一、《走进狼的世界》课例 | 第38-39页 |
| 二、《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课例 | 第39-41页 |
| 三、结论 | 第41页 |
|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构建 | 第41-56页 |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 | 第41-47页 |
| 一、课堂观察背景 | 第41页 |
| 二、课堂观察过程 | 第41-44页 |
| 三、课后专题分析 | 第44-47页 |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宏观教学策略 | 第47-50页 |
| 一、图表、图画、篇章的教学策略 | 第47页 |
| 二、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 第47-49页 |
| 三、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观教学策略 | 第50-52页 |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策略 | 第50-51页 |
|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 第51页 |
|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策略 | 第51-52页 |
| 第四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出路 | 第52-56页 |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向表现与存在 | 第52-53页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存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和言说素养 | 第53-54页 |
| 三、以表现和存在为本位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理论意义 | 第54页 |
| 四、以表现和存在为本位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