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导论第18-31页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8-19页
 二、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9-29页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9-31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现状及难点第31-41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31-34页
  一、“大众”的内涵第31-32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32-33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解析第33-34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联第34-37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各有其特点第34-36页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第36-37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成因第37-41页
  一、“进展不小、成绩不少”及其成因第37-38页
  二、“上热下冷、官热民冷”及其成因第38-39页
  三、“差别较大、发展失衡”及其成因第39页
  四、“偏重形式、效能较低”及其成因第39-41页
第二章 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第41-76页
 第一节 注重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第41-45页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与活力源泉第41-43页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借助民众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第43-45页
 第二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并契合历史使命第45-49页
  一、认识党的性质及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点第45-46页
  二、抗战的全民总动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历史契机第46-48页
  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成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第48-49页
 第三节 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及践行群众路线第49-53页
  一、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心第49-51页
  二、践行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现实途径第51-53页
 第四节 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普及范本的创就第53-58页
  一、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第53-56页
  二、通俗化普及范本的创就第56-58页
 第五节 独创了一整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第58-71页
  一、利用夜校干校在工农群众及党员干部中传播革命理论第58-61页
  二、延安整风成为普及广、影响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第61-62页
  三、发挥歌曲戏剧等革命文艺的感染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第62-64页
  四、利用标语口号、报刊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第64-71页
 第六节 与党内错误思想及各种敌对思想的交锋斗争第71-76页
  一、在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71-73页
  二、在警惕和平演变、辩驳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73-76页
第三章 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第76-87页
 第一节 根本性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第76-78页
  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第76-77页
  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诸原则居核心地位第77-78页
 第二节 示范性原则: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第78-80页
  一、先进典型以其亲近性和可信性对群众产生辐射效应第78页
  二、先进典型以其感化性和引领性对群众产生渗透式影响第78-80页
 第三节 渐进性原则: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第80-83页
  一、在整体地域上从城市向乡村渐次推进第80页
  二、在政治群体上从党内向党外渐次推进第80-82页
  三、在行政层级上从领导干部向广大普通党员渐次推进第82页
  四、在市场主体上从大型国企向其他企业渐次推进第82-83页
 第四节 层次性原则: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第83-85页
  一、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和阶层分化的明显趋势第83-84页
  二、遵循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实施区别对象的“分众”教育第84-85页
 第五节 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第85-87页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第85-86页
  二、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之四重维度中推进大众化第86-87页
第四章 激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第87-158页
 第一节 举起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第87-96页
  一、转换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深入第87-90页
  二、合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90-93页
  三、以深广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到社会各层面第93-96页
 第二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第96-111页
  一、以补精神之“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牢信仰支撑第97-102页
  二、用高压反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化政治环境第102-105页
  三、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保障力第105-109页
  四、借强化基层党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第109-111页
 第三节 以话语创新推动理论本身大众化第111-124页
  一、创新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之所在第111-114页
  二、习近平等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体系的贡献第114-124页
 第四节 有效利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第124-136页
  一、潮流与方向:指导观念的时代化与价值引领的主流化第124-128页
  二、主体与受众:宣传队伍的专业化与受众满足的层次化第128-131页
  三、生动与易识:传播方式的图像化与文本语言的精微化第131-134页
  四、创建与管控:党员学习的平台化与舆情监控的法制化第134-136页
 第五节 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鲜活的当代经验第136-146页
  一、《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启迪:创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的理论读本第136-140页
  二、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的的启示:创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众的社会窗口第140-143页
  三、《共产党员手机报》的启发: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平台第143-146页
 第六节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第146-158页
  一、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第147-150页
  二、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第150-151页
  三、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第151-155页
  四、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吸引力第155-158页
第五章 用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展望第158-169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更好现实条件第158-162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更好物质基础第158-159页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性与法制化将打造优质政治环境第159-160页
  三、文化强国战略及党的人民文艺政策的实施提供软实力支撑第160-162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加深入人心第162-165页
  一、改革宏利释放及民众获得感增强将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62-163页
  二、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将大大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第163-165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具国际影响力第165-169页
  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增添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第165-166页
  二、“大文化交往”的理念创新将助推其对外传播第166-167页
  三、对外传播将在深耕有效途径中得到大力推进第167-169页
结语第169-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0页
附录第180-181页
后记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夫之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李维汉统战教育思想研究